鄧文原書法真跡欣賞《致景良郎中尺牘》等(共7張圖片)

鄧文原(1258-1328),字善之,一字匪石,人稱素履先生,四川綿州(今綿陽)人,其父早年避兵入杭,或稱杭州人。又因綿州古屬巴西郡,人稱鄧文原為「鄧巴西」。生於宋理宗寶佑六年,卒於元泰定帝致和元年,年71歲。博學善書。宋末應浙西轉運司試中魁,選至元間辟,為杭州路儒學正,累遷翰林待製出,倉江南浙西廉訪司事,讞獄明允至治中,(公元1322年左右)官至集賢,直學士兼園子祭酒,卒謐文肅。文原著有內制集素履齋稿,今僅存《巴西文集》一卷,《四庫總目》作風皆溫醇典雅。傳世書跡有《臨急就章卷》等。
鄧文原青年時就與趙孟俯定交,被趙孟俯稱為自己的「畏友」,兩人感情至深。大德二年,成宗召趙孟俯入大都書金字《藏經》,許舉能書者自隨,鄧文原為趙所薦,共同入京,使他的書法大顯於世。在鄧文原傳世不多的書作中,可以明顯地看出他受趙孟俯的影響要比鮮於樞深,他的書法風格頗似趙氏,如《黃庭堅松風閣詩卷跋》、《瞻近漢時二帖跋》等。陶宗儀《書史會要》評曰:「鄧文原正、行、草書,早法二王,後法李北海。」宗法晉人的書學觀和學書之路正和趙孟俯一致,兩人在書法活動中接觸頻繁,且手札往還,自然受到感染。鄧文原除了擅長寫正書、行書、今草外,對章草也出於刻帖又兼行楷流美筆意,明人袁華跋日:「觀其運筆,若神出海,飛翔白如。」
鄧文原和鮮於樞同在趙孟俯復古的大旗下,成為元代復古潮流中不可缺少的幹將。鮮於的影響不如趙,而鄧的影響不及鮮於,如果將鮮于歸於英年早逝的話,那麼鄧的原因則是其晚年疏於翰事,書名漸隱。有張雨跋《臨急就章》文為證:「(鄧)早歲大合作。中歲以往,爵位日高,而書學益廢。與之交筆硯,始以余言不妄。殆暮年章草,如隔事矣。信為學不可止如此。」,可見鄧氏因多涉政事,翰墨日疏,以至未能在其後半生再將自己的風格拓展得更加鮮明。  

鄧文原書法欣賞《致景良郎中尺牘》等                                                                                                  鄧文原行書《近者帖》又稱桐川帖,紙本,縱31.6cm,橫52.5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書札是鄧文原任江東建康道肅政廉訪司時所作。文中提及之地名「桐川」、「宛陵」均位於安徽省境內。
 《近者帖》書法如行雲流水,舒暢快捷,隨鋒就勢,輕盈爽快,神氣妍美,飄然自適,有王羲之書法之遺韻。《鐵網珊瑚》著錄。
釋文:
    文原頓首再拜仲彬治中相公足下。文原近者自桐川過宛陵,滿擬還途一見,敘所欲言,而雨雪相仍,急于歸捨,遂乖此願。先塋志文,嘗為令嗣言備細,蓋例須敘先世立言行事與官職,而先正營葬已久,今撰述先夫人銘文,已具述潛德,可以互見,伺封贈命下,卻又別立一碑,庶為允當耳。但恨文思荒陋,無所發明,幸目至付刊匠也。開春即為小子畢結心事,總總謹奉此紙,不能深詳,余囑珍重不宣。文原頓首再拜,十二月十六日。
鈐有「賓」、「項叔子」、「墨林山人」、「天籟閣」、「項子京珍藏印」等15方鑒藏印。

鄧文原書法欣賞《致景良郎中尺牘》等
鄧文原書法欣賞《致景良郎中尺牘》等
鄧文原《致景良郎中尺牘》。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鄧文原書法欣賞《致景良郎中尺牘》等
鄧文原跋王羲之《雨後帖

 鄧文原書法欣賞《致景良郎中尺牘》等

鄧文原書法跋《瞻近漢時二帖》

鄧文原書法欣賞《致景良郎中尺牘》等

鄧文原《題黃庭堅松風閣詩卷跋》,縱33.6厘米,橫16厘米。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鄧文原書法欣賞《致景良郎中尺牘》等

鄧文原跋褚遂良《倪寬贊》後書於泰定四年(1327),縱24.6厘米,橫19.9厘米。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