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蘧常,清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生於天津,浙江嘉興人,字璦仲,小名阿龍,鐵彌陀,晚號欣欣老人,取陶淵明歸去來辭「木欣欣以向榮」之意。其書齋名號頗多,有端六、滌如、玉樹堂主、角里翁、明兩、四照常、繼明軒、窈窕軒、珠朗樓等。其出身書香世家,幼受庭訓,家學淵源。三歲啟蒙,四歲後讀四書與《毛詩》、《禮記》、《尚書》、《左傳》,七歲能詩,有神童之譽。小時曾從成親王永(王星)楷法入手。臨歐陽詢《九成宮》,醉心《張猛龍碑》,於北碑頗有根基。十九歲時,有幸拜近代著名學者,書法大家沈增植、寐叟先生為師。沈老系王氏同鄉戚誼,書名冠絕,對王氏示筆法、章法。連寐老摯友康有為也獨予青睞,親為指點。沈老對王氏寄予厚望,要求甚嚴,誨以學書須尋源溯流,曰:「凡治學,毋走常蹊,必須覓前人憂絕之境而攀登之,如書法學王草,唐宋諸家已為人摹濫,即學二王,亦鮮新意。不如學二王之所自出……章草。自明宋以後已成絕響,汝能興滅繼絕乎?」從這個時候開始,王蘧常遂改換舊輕,從篆隸、章草入門,潛心研習,卓然成家。
王蘧常的章草,點畫形態,方圓兼併,外方內圓,輕如游絲勾連,重如擲鐵有聲。其使轉頓挫,落落大方,無論暗揉、絞轉、突放、急斂,揮運切裁,均顯筋骨內含,線條的立體感極強,這是力求中鋒用筆的結果。至於整個字體是形態架構,基本上屬方構圖,或長方形。他有意避開崎險,以端正、方嚴、肅整來顯示章草書法的古樸美與高格調。這種雄強壯美的風格如軍營中之列兵操演,待命出征,如進行曲,旋律節奏昂揚奮發,憾人心魄。王蘧常創作中敢於大破大立,走的是一條由無法到有法,再由有法昇華到無法之路。這一昇華過程,王氏用了幾十年的艱難探索。這在章草的發展史上,無疑是獨樹一幟並帶有開拓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