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京《徽宗十八學士圖跋》書法字帖欣賞

名稱:徽宗十八學士圖跋
作者:蔡京
年代:五代兩宋

蔡京 徽宗十八學士圖跋

整體看這幅作品,筆者體會到了王羲之瀟散、妍雅的書風。字間起承有度、行脈整齊。觀其點畫可謂典雅峻爽,出鋒犀利果斷,骨肉停勻。從細節分析,我們更能清晰地看到蔡京學古功力之深。如“蓋”、“唐”、“之”、“所”、“知”等字與懷仁《集王聖教序》和《蘭亭序》中相同字相比,用筆、結體莫不肖似。在蔡京很常用的反捺中,“賢”字的反捺明顯取法米芾,而像“之”字的反捺中鋒重頓,然後從筆畫的中間或下側提筆出鋒的筆法,又可在《蘭亭序》中找到淵源。另外,“議”字和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的“儀”字,“股”字和柳公權《玄秘塔》中的“散”字進行對比,都可表明他取法的廣泛。

蔡京取法既廣,手下的變化自然極為豐富。請看“半古”兩個字中三個橫畫的起筆,分別用了三種方法:“半”字第一橫為切鋒入筆,第二橫為側鋒順鋒入筆;“古”字第一長橫為側鋒入入紙後轉為中鋒行筆,筆鋒向上下兩側同時鋪開,這也是王羲之的典型筆法,難度很大,在智永《真草千字文》中運用極為頻繁,而蔡京亦能運用得如此熟練。再如“元”、“元”、“也”三字末筆的出鉤,分轉和折兩種方法,但兩個“元”字雖同用折法,節奏也不相同。這一切統一在一起,十分協調自然,讓筆者不得不佩服作者學古功力之深及變通能力之強。

蔡京書法的結體內斂外放,俊逸修長,是用歐陽詢法。這體現在豎向用筆喜長、習慣放縱下部,結構呈上緊下展的姿態,重心一般比較高。一些單字結體的處理可謂匠心獨具。如“君”字,誇張了第一橫的斜勢,字頭三橫便形成了向左的輻射狀,避免了筆畫的平行。“歎”字左右兩部分的分別向左右兩側傾倒,而通過字底兩個支點的平衡使得這個字平中見穩。兩個“於”字,一個上部打開下部閉合,另一個則正好相反。還有兩個“樂”字,一個平淡無奇,另一個縮短橫畫,誇張下面兩點的寬度,這個字頓時體勢跳躍,神采飛揚。這種處理方法應是受王羲之《得示帖》中“示”字的啟發。這種變化運用得熟練自然,似隨手拈來,毫不造作,真可謂達到了“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