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熹平石經》書法字帖真跡(2圖)

名稱:熹平石經
作者:蔡邕
年代:秦漢

熹平石經東漢熹平四年至光和六年(175~184),歷時九年才製作完成,立於河南洛陽原太學門前。由著名學者蔡邕 ,堂溪典,楊賜,馬日磾等建議樹建的。共四十六石,殘石分藏洛陽博物館、西安碑林及北京圖書館。

熹平石經》的書法為漢隸成熟期方整平正一路的典型。因系官方巨製,書丹者自當是如蔡邕一流的國手。試以《周易》經石為例,略作分析。其結體方正,字字中規入矩,一絲不苟,點畫佈置之勻稱工穩,可謂無懈可擊。用筆方圓兼備,剛柔相濟,端美雄健,雍容典雅,恢宏如宮殿廟堂。梁武帝《書評》云:“蔡邕書,骨氣洞達,爽爽如有神力。”觀此可信。範文瀾《中國通史簡編》說:“兩漢寫字藝術,到蔡邕寫石經達到了最高境界。……石經是兩漢書法的總結。”當為的論。近年也有人譏其過於方整,而冠之以“館閣派”。其實,它整飭而不板刻,靜穆而有生氣,和明清以來風行的拘謹呆滯的“館閣”字,不可同日而語。惟其如此,《熹平石經》集漢隸之大成,不但在當時被奉為書法的典範,而且流風所及,至深且遠。漢字字體由隸變楷的過渡,《熹平石經》起了橋樑的作用。

熹平石經

熹平石經殘石 漢熹十四年( 175年)碑陽高31厘米,寬66厘米;碑陰高33厘米,寬61厘米
1929年河南洛陽故城大郊村出土,1952年入藏西安碑林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