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繹曾《靜春先生詩集後序》書法真跡

名稱:靜春先生詩集後序
作者:陳繹曾
年代:遼金元

陳繹曾 靜春先生詩集後序

查看原圖

  陳繹曾靜春先生詩集後序》紙本,31.2×49.5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靜春堂為袁易所居齋堂的名稱。《靜春堂詩集》是袁易次子袁仲長裒輯其父遺稿編成,並請父親的好友題序。陳繹曾所書《靜春先生詩集後序》,是元人書《靜春堂詩集》序卷中的一段。除陳繹曾外,另有龔、陸文圭、楊載、湯彌昌等人作序,虞集、郭麟孫題跋,錢重鼎題詩以及黃溍撰寫《故靜春先生袁君墓誌銘》。從此序落款“至治元年三月既望”可推知,陳繹曾這件作品作於1321年。

  陶宗儀《書史會要》記載:“陳繹曾善於書法,真草篆隸俱通習之,各得其法。”但陳繹曾的墨跡傳世很少,此為其代表之作。陳繹曾的小楷取法魏晉,作品結體穩健,體態端莊質樸、溫潤秀勁,法度謹嚴而意態生動。此作雖無雄渾的氣勢,卻具晉唐書法的風致,也有自己的一定風貌,風格清秀俊雅。此作用筆精勁細膩,筆到之處清雅飄逸。他有意使點畫的長短曲直各隨字態,筆畫繁者令其大,簡者令其小,欹正疏密,方圓肥纖,一任自然。作品點畫以圓筆為主,圓勁豐潤,寫得敦厚有力,恰似拋磚落石,使人不敢以虛妄之意擬之。同時,在沉著、含蓄的用筆之中,融合著一種“道和神明”的天性,點畫顧盼生姿,筆斷意連。在佈局上,字距安排得比較疏鬆,拉開行間距離,使作品顯得寬綽舒展,從而體現出見小為大、見密為疏的效果。

  在這裡,不得不提一下陳繹曾的《翰林要訣》這部重要著述。元代書法理論著作較多,有屬於通論的,有屬於叢輯的。陳繹曾所著《翰林要訣》屬於書法技法類。該書對執筆法、血法、骨法、筋法、直法、圓法等各種方法,俱立種種名目,並一一進行論說,論述翔實獨到。正因如此,人們對《翰林要訣》異常看重。他在“血法”一則中稱:“字生於墨,墨生於水。水者,字之血。”又說:“筆尖受水,一點已枯矣。水墨皆藏於副毫之內,蹲之則水下,駐之則水聚,提之則水皆入紙矣。”陳繹曾對書寫者情緒同書法的關係,論述得同樣很精彩。他寫道:“情有重輕,即字之斂舒險麗亦有淺深,變化無窮。”怎麼變呢?具體說就是:“喜即氣和而字舒,怒則氣粗而字險,哀即氣鬱而字斂,樂則氣平而字麗。”人歡喜時,心氣和諧,寫出來的字就舒展;人發怒時,心氣粗悶,寫來的字就險絕;人悲哀時,心氣憂鬱,寫出來的字就內斂;人高興時,心氣平和,寫出來的字就秀麗。總之,人喜怒哀樂的思想情趣、嚮往追求都會從字的神采、風格上反映出來。由此,再來觀賞陳繹曾這件小楷作品,雖無驚人之態,卻有雋永之趣。其筆畫婉轉,節奏緩和,結字落落大方,自然有致,險妙之處常以樸實平淡出之,給人以舒坦怡然的感覺,當是陳繹曾在平心靜氣的狀態下寫成的。作品全篇有蕭遠天然的雅致氣息,絕無庸俗粗陋的野氣,恰似一首清新和暢的田園詩,其中蘊涵著疏朗、儒雅、靜穆的情調,只要你心潛其中,自會同作者一樣,心生愉悅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