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征明的書法老師李應禎行書墨跡(共6張圖片)

文征明的書法老師李應禎行書墨跡

李應禎(1431-1493),初名甡,字應禎,以字行,更字貞伯,號范庵。南直隸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景泰四年舉人,選授中書舍人,遷南兵部郎中,以南京太僕少卿致仕,人稱李少卿。工書法,善楷、行、草、隸諸體。真書學歐陽詢、顏真卿,得蔡襄用筆之法。書法平正婉和,後潛心研究古法,並變其法,功力不凡,自成一家。

他是祝允明的岳父,文征明的書法老師。22歲時文征明從李應禎學書,李應禎在晚年告訴他,說自己學習書法四十年才開始有所得,並向文征明論述了書法上的很多道理。文征明評應禎云:公難潛心古法,而所自得為多。當為國朝第一,其尤妙能三指尖搦管,虛腕疾書,今人莫能及也。又云:公既多閱古帖,又深詣三味,遂自成家而古法不亡。

文征明的書法老師李應禎行書墨跡

文征明的書法老師李應禎行書墨跡
明代李應禎行書信札27.5×23.5cm,款識:九月廿一日,應禎頓首再拜。

李應禎的尺牘,秀麗而又有氣度,行筆自然大方,橫向取勢的撇、捺、橫都很生動有致,字的大小,粗細變化自然。

祝允明岳父李應禎行書《緝熙帖》,紙本墨筆,24.2×45.5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緝熙帖》整幅作品以前半段為佳,可能是李應禎此時的心境比較平穩、安詳,因而對每一個字的處理都很精緻,處處體現著古人的高明和優雅。特別是筆法及字與字的穿插映帶,可謂妙趣橫生,耐人尋味。在上半段可以清晰地看到米芾、「二王」信札筆法的影子,非常貼切到位。但是,下半段可能由於想法和心境稍變,筆法上和行筆速度上略顯簡單和急切,最主要的表現就是連帶的增多,僅僅六十六字竟有十八、九處上下字明顯連帶,未免有些「過」。全篇的筆法非常豐富,特別是中鋒與側鋒的對比清晰、明朗,增加了整幅作品的層次感;在筆法豐富的同時,加強了字與字的穿插連帶,增進了章法上的整體感和行氣。細品全篇,雅而不俗,含而不露,謙恭中體現著真誠與高古。

文征明的書法老師李應禎行書墨跡

文征明的書法老師李應禎行書墨跡

明代李應禎書法墨跡《枉問帖》紙本,22.6x41.5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李應禎《枉問帖》共13行。帖中談當時水災這事:「每念大田被水浸者,道十中有四五,果然歲計狼狽,不聞官府作災如何,主者頗無意於此。當群訴於巡撫、巡按處,則好率人早早為之。」當時的官吏不顧百姓饑苦可見一斑。此帖為朋友和親屬之間的往來書信,所以書寫隨意自然,結字長短欹正不拘,自然生動。此帖用筆厚重遒勁,雄健超逸,清潤端方,氣勢開張,頗有後世碑學氣息。此帖清初集入《明代名人墨寶冊》。

文征明的書法老師李應禎行書墨跡

文征明的書法老師李應禎行書墨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