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書法帖字帖《蘭亭序》全文和釋文

蘭亭序:又名《蘭亭宴集序》、《蘭亭集序》、《臨河序》、《禊序》、《禊貼》。行書法帖。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山陰(今浙江紹興)藍亭「修禊」,會上各人做詩,並由羲之作序。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好景不長,生死無常的感慨。法帖相傳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唐時為太宗所得,推為王書代表,曾命趙模等鉤摹數本,分賜親貴近臣。太宗死,以真跡殉葬。存世唐摹墨跡以「神龍本」為最著,石刻首推「定武本」。經郭沫若考證,以為相傳的《蘭亭序》後半文字,興感無端,與王羲之思想無相同之處,書體亦和近年出土的東晉王氏墓誌不類,疑為隋唐人所偽托。但也有不同意其說者。

 

《蘭亭序》繁體全文: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 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 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是日也,天朗氣清, 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 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 托,放浪形骸之外.雖趣捨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 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 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俛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 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 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 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 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蘭亭序》簡體全文: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取捨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蘭亭集序》是王羲之為詩集《蘭亭集》所寫的一篇序文,但就其內容和形式而言,它又不僅是一般意義上的書序,而且是我國文學史上一篇立意深遠、文筆清新自然的優美散文。 文章從蘭亭集會落筆,首先用簡潔的文字點明集會的時間、地點、緣由和與會人物,接著用抒情的筆調,描繪了清雅優美的山、水、林、竹等自然景物,而正是這些自然風光引起與會者飲酒取樂、臨流賦詩的雅興,下文就自然轉入敘寫雅事,敘寫與會者「一觴一詠」、「遊目騁懷」的種種歡樂情景。段末以「樂」字作結,揭示了與會者沉浸在美好的自然和人文環境中得到審美愉悅而暫時忘卻煩惱的情趣。
    第二段作者緊承上文「俯」「仰」二字和「信可樂也」一語,轉寫人世變幻、情隨事遷的情況。不管是「晤言一室之內」的靜者,還是「放浪形骸之外」的躁者,他們雖都在一時一事上「快然自足」,但是這些眼前的美景和人世的歡樂,「俯仰之間,已為陳跡」,樂極而悲生,他們不得不面對嚴酷的現實:「老之將至」、「終期於盡」,人生苦短。至此,作者自然提出「死生亦大矣」這一主旨。本段末以「痛」字反詰作結,不僅為呼應上段的「樂」,更為引起讀者深思「死生」這一人生最重大問題。
    第三段作者抓住死生問題,進一層表明自己的生死觀。作者首先借古立論,說明從古至今,人們一直重視死生問題,自己也不能例外。接著作者針對當時士大夫務清談、鮮實效、無經濟大略的社會風氣,痛斥「一死生」、「齊彭殤」的老莊學說為「虛誕」、「妄作」,從而表明了作者積極進取的生死觀,而這正是作者編輯《蘭亭集》並為之作序的目的。文章前面兩段分別以「樂」、「痛」作結,最後一段以「感」字作結,表明作者堅信後世讀者會從斯文(這篇序文)中產生同感:認識死生問題的重要,樹立正確的生死觀。
    縱觀全文,作者著眼死生二字,借一次集會宴游闡明人生哲理,表明了作者深遠立意。同樣是寫了宴游情景,但石崇的《金谷詩序》、李白的《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等文章,抒發的卻是人生短暫,需及時行樂的情懷,立意顯然不及作者的《蘭亭集序》深遠。作者生活在東晉時代,當時統治集團偏安江東,不思進取。士大夫崇尚玄學,清談之風很盛,而作者卻公開批評「虛談廢務、浮文妨要」,頗想有所作為。從作者給中軍將軍殷浩、會稽王司馬昱、太傅謝安等人的信中,可以看出作者憂國憂民,渴望救國家「倒懸之急」的大志和曠達進取的人生態度。當然,由於歷史和階級的局限性,作者不可能始終堅持這一正確的人生態度,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春,即作者寫完《蘭亭集序》後兩年,作者因深感空懷壯志,報國無門,又因與揚州刺史王述的矛盾恩怨,憤而稱病去官,且到父母墓前立誓永不再仕。此後便「盡山水之遊,弋釣為娛」,去尋求「當以樂死」的境界,反映了作者晚年思想漸趨消極虛無。這是我們在全面評價作者一生思想時應該注意的。
    《蘭亭集序》之所以流傳千古,不僅因為其立意深遠,而且因為其文筆清新流暢,樸素自然。魏晉時期出現了駢文的高潮,駢文幾乎佔有了一切文字領域,這種文體講究對偶、辭藻、音律、典故,極不利表情達意。在這種駢文風行的時代,作者能不拘成格,用灑脫流暢、樸素簡潔、極富表現力的語言寫景,敘事,抒情,議論,充分體現了作者散文的個人風格。特別是文中用了「群賢畢至」、「崇山峻嶺」、「茂林修林」、「天朗氣清」、「遊目騁懷」、「情隨事遷」、「感慨系之」、「若合一契」等詞語寫蘭亭山水之優美,敘時人宴游之雅致,抒盛事不常之感慨,議死生意義之重大,而這些詞語從此便被後人當作成語使用,極大豐富了祖國的語言寶庫,從而也奠定了《蘭亭集序》在中國文學上的地位。 
 
全文翻譯
晉穆帝永和九年,干支紀年是癸卯年,這年三月初三,名士們在會稽郡山陰縣的蘭亭聚會,舉行春禊活動。眾多賢能之士都來參加,王、謝家的小輩長輩也來。蘭亭這地方有高高的山,險峻的嶺,有茂密的樹林和修長的翠竹,還有清澈的溪水、急瀉的湍流,這些景物交相輝映,環繞在蘭亭四周。把溪水引來作為漂酒杯的環曲水道,大家列坐在環曲水道邊,雖然沒有音樂伴奏的熱鬧場面,可是一邊飲酒,一邊賦詩,也足以酣暢地抒發內心的感情。這一天,天空睛朗,空氣清新,春風和暖,使人舒暢。抬頭縱觀宇宙空間之廣大,低首俯察地上萬物之繁多,借此來放開眼界,暢舒胸懷,盡情地享受眼觀耳聽的樂趣,確實很快樂啊。
人們相處在天地之間,一生很快就度過了。有的人把自己的胸懷抱負,在家裡與朋友傾心交談;有的人把情懷寄托在自己愛好的事物上,不受世俗禮法的約束而縱情遊樂。雖然人們對事物的取捨千差萬別,性情也有沉靜和急躁的不同,但是當他們對所接觸的事物感到高興,暫時感到得志,就會喜悅滿足,竟然忘記了人生衰老之年很快將要來臨。待到對於自己所喜愛的事物感到厭倦,感情也隨著事物和環境的變化而變化,感慨就跟著發生了。原先所喜愛的事物,轉眼之間就變成了陳舊的遺跡,對這些尚且不能激起心中的感觸;更何況人的壽命的長短完全由造化安排,最終歸於消滅呢。古人說,「死生也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啊。」想到這一點,怎不令人悲痛呢!
每當看到古人文章中對死生問題所發感慨的原因,與我所感慨的總像符契那樣相合,沒有一次不對這些文章而歎息悲傷,自己心中也不明白是什麼原因。我一向認為把死和生看成一樣是虛妄荒誕的,把長壽和短命等量齊觀也是胡說。人總是要死的,後代的人看不到現代的人,如同現代的人再也看不到古人一樣,這真可悲啊!所以我一一記下參加這次蘭亭集會的人的名字,抄錄下他們所作的詩,編成詩集。即使將來時代不同,世事會發生變化,但人們因死生問題而會產生感慨,這個情致是一樣的。後代的人讀了這本詩集,也將與我這篇序文有同樣的感慨吧。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