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允明《燕喜亭記》書法真跡

名稱:燕喜亭記
作者:祝允明
年代:明代

祝允明 燕喜亭記

燕喜亭記》,小楷。

釋文:《燕喜亭記》。太原王弘中在連州,與學佛之人景常元慧者游,異日,從二人者行於其居之後,丘荒之間,上高而望,得異處焉。斬茅而嘉樹列,發石而清泉激,輦糞壤,焚翳,卻立而視之:出者突然成丘陷者呀然成谷;窪者為池,而缺者為洞;若有鬼神異物陰來相之。自是弘中與二人者晨往而夕忘歸焉,乃立屋以避風雨寒暑。

既成,愈請名之。其丘曰“俟(下缺:……)而雨玉,饑者不得以為粟。一雨三日伊誰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歸之天子天子曰不然歸之造物造物不自以為功歸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余見前輩手錄古文百數,蓋謂親書一過,嘗得其大略也。映窗展冊,足以興起,後人允明,有志未逮,偶得佳紙,乃錄四家文各一篇,聊以自適,安得擬前輩好學之勤哉?成化二十三年秋七月朔日枝指祝允明

祝允明於明英宗天順四年生於蘇州府長洲縣(今蘇州市)名門,字日希哲,又作晞哲,晞喆,號支指生,枝指生,又號支指山人,枝指山人,枝山,枝山道人。

祝允明以其草書的磅礡氣勢鼎立於明代書壇,他五歲能作徑尺大字,九歲能作詩,稍長,博覽群集,文章有才氣,當筵疾書,思若泉湧,尤工書法,此卷自署書於成化二十三年。紙本,小行楷書四篇,凡一百十三行,計一千六百三十七字。長卷現藏故宮博物院。為祝氏二十八歲所書,是其傳世墨跡中最早的作品之一,也是其傳世作品中不可多得的小楷作品。帖後有文征明,王榖祥,周天球彭年閣,文逸等題跋。文征明晚年在此卷後跋云:“支山先生文章名世,尤工書法,此四文成化丁未歲作,於時專法晉唐,無一俗筆,非若晚年大草爛漫,人可學也。王榖祥亦跋云:“支山逝矣,其字跡流布海內,若草書大筆,往往而是。至於真行小字,未可多得。此卷亦謹見耳。當是其佳品也已。”

從風格上講,此作中流動著王書的精神,流淌著王書的血液。

從技法上來講,此時的祝允明技巧已純熟,情感的躍動比較均勻,持恆,沒有大起大落或脫節,猶如一個蓄水池,其水流潺潺緩緩,綿綿不絕沒有牽強,每一個字都閃動著情感的光澤,有著活生生的神采。

從用筆上來講,以巧為主,許多橫畫切筆直入,有的甚至沒有切筆就露鋒直入,因而顯得率真又有精神氣,其後期的草書作品也常用此法,而收筆多回鋒且力送筆端,每一筆的起訖乃至游絲都勾勒得十分清晰,其游絲更顯示其用筆的功夫。整卷用筆以中鋒為主,用了許多弧形線,大圓小圓大轉小轉熟練之至,恰到好處,尤其是使轉多圓線條不滯不糙,更顯示其用筆的精妙。

從章法上來看,縱有列而橫無列,字時大時小,有長有扁,字的結構以左低右高為主,偶有左高右低,如第三行“斬”字,因勢取形,不拘於常法,上下呼應,在既定的形中,看到活潑潑地來往不定的勢,從復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種風氣,明人“尚態”由此可見一斑。

古人所謂:“字高巧處在用筆,猶在用墨。”此作品用墨以潤為主,通篇一氣呵成,簡直看不出到底是什麼地方重新沾墨,一路瀟灑而去,毫無焦渴,滯澀之感,使線條富有彈性和張力,這與其後來草書用筆蒼茫,時見刷筆用墨方法大相逕庭。作品最後下了四行半題記,蓋了兩個白文印:一是祝氏枝山,另一枚是祝氏允明印。

祝允明此時正處在雄心勃勃地追求功名之時,楷法以晉唐法帖為主,也是此間打下的嫻熟技巧和文化修養,才有後期天真爛漫的草書佳作。(《顧盼生情神采飛揚 祝允明《燕喜亭記》淺析》,作者:蔡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