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愚經》,一名《賢愚因緣經》,十三卷,是敘述因緣故事的典籍。北魏太平真君六年(445)涼州(今甘肅武威)沙門慧覺(一作曇覺)等譯。
漢譯而外,還有藏文、蒙文譯本。譯者慧覺、威德等八人,曾西行求經至於闐(今新疆和田)大寺,遇見當地五年一次舉行的般遮於瑟會。會中長老各講經律,他們八人分別聽了記錄下來,譯成漢文,於公元445年回到高昌,綜集成為這一部經,又經過流沙,送到涼州,涼州名僧慧朗將它題名《賢愚經》。以後由涼州傳入建業(今南京市)。這是此經的傳譯經過(見《出三藏記集》卷九《賢愚經記》)。
本經漢譯本原為十三卷(見《佑錄》),後世分卷較多。北宋開寶藏本及麗藏本作六十二品,以後各藏作六十九品。本經的各品內容,各包含一段長短不同的因緣故事,還層迭地引出幾段因緣。而與本經各品相同或類似的因緣,也有時見於漢譯各經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