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大澂書札手跡真跡欣賞(共31張圖片)

吳大澄書札手跡欣賞

吳大澄(1835~1903),字清卿,號恆軒,晚年又號恪齋,江蘇省吳縣人。清同治七年(1868)進士,累官至廣東、湖南巡撫,光緒二十年(1894)罷歸。一生喜愛金石,並工詩文書畫。著有《說文古籀補》、《古玉圖考》、《權衡度量考》、《恪齋集古錄》、《恆軒所見所藏吉金錄》、《恪齋文集》等。歷任編修、河北道、太僕寺卿、左副都御史等職。光緒十二年(1886)擢廣東巡撫。 光緒十三年八月,署河南山東河道總督。 光緒十八年授湖南巡撫。中日甲午戰爭起,他率湘軍出關收復海城,因兵敗革職。

光緒二十一年(1895),清廷派李鴻章赴日談判,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之後,中國不僅要割讓土地,還要賠款二億兩白銀。條約內容苛刻,舉國嘩然。吳大澄五月二十五日給湖廣總督張之洞發去一急電云:「倭索償款太巨,國用不足,臣子當毀家紓難。大澄廉俸所入,悉以購買古器,別無積蓄,擬以古銅器百種、古玉器百種、古鏡五十圓、古瓷器五十種、古磚瓦百種、古泥封百種、書畫百種、古泉幣千三百種,古銅印千三百種、共三千二百種,抵與日本,請減去賠款二十分之一。請公轉電合肥相國,與日本使臣議明,作抵分數。此皆日本昕希有,置之博物院,亦一大觀。彼不費一錢而得之,中國有此抵款,稍紓財力,大澄藉以伸報效之忱,一舉而三善備焉。如彼允抵,即由我公代奏,不敢求獎也。鄙藏古器、古泉,日本武揚(前任駐華公使)曾見之,托其轉達國王,事或可諧。」光緒二十一年閏五月六日,吳大澄急電發出十天後,還未收到張之洞的答覆,於是再次致電張氏,催促此事。電文云:「剛電及函,想均鑒及。如合肥不願議減,或倭使不肯婉商,可否乞公代電總署,托俄公使,電告俄王,玉成其事,令倭減去二十分之一。如有成議,澄當另備古物百種,由總署轉送俄王。與其竭我脂膏,不如略減賠款。所以請公代奏者,澄本部民報效之款,應由原籍地方官上聞,惟公知其心跡,無他耳。紓君父之急,與從井救人不同。」不料張之洞對吳大澄此舉不以為然,覆信幾近挖苦與冷漠,笑其奇創,令其定靜,文物抵充賠款之事就此終結。

吳大澄書法以篆書最為著名。他開始學秦代小篆刻石,書法酷似李陽冰。後受楊沂孫的啟示,將小篆與金文相結合,並用這種方法書寫《論語》、《孝經》以及信札。他的篆書大小參差、淵雅樸茂,在當時是一種創造。他對金石文字有精深的研究,開拓了對先秦文字的廣闊的視野,使他的篆書從中汲取了不少的營養。吳大澄寫篆書,喜用隸書書款。他的隸書橫平豎直,亦取法漢碑。行書學曾國藩,又頗有黃庭堅的趣味。

吳大澄書札手跡欣賞

吳大澄書札手跡欣賞

吳大澄書札手跡欣賞

吳大澄書札手跡欣賞

吳大澄書札手跡欣賞

吳大澄書札手跡欣賞

吳大澄書札手跡欣賞

吳大澄書札手跡欣賞

吳大澄書札手跡欣賞

吳大澄書札手跡欣賞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