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戴明說書法作品真跡賞析(共3張圖片)

戴明說(1609-1686),字道默,號嚴犖,晚號定圃,滄州(今灑北滄縣)人。崇禎七年(1634)進士。入清順治十三年(1656)擢戶部尚書,十七年(1660)去官。工書、畫,墨竹得吳鎮法,尤精山水。世宗時,賜以銀質巨章,曰:「米芾、畫禪(董其昌),煙巒如睹,明說克傳,圖章用錫。」王鐸評為博大奇奧,不讓古人。天啟五年(1625)作墨竹圖藏故宮博物院。良熙五年(1666)作溪澗高隱圖。著定圃集。
戴明說的書法具有鮮明的明代書法特徵,和他的繪畫淵源一樣,其用筆源自米芾,並深受董其昌的影響,而較董其昌更為縱橫恣肆。

明末清初戴明說書法作品賞析

戴明說行草詩軸綾本,縱182厘米、橫47厘米,河北省博物館藏。

戴明說是善書者,在這件作品中可一目瞭然,通幅作品寫的幹練,沉穩中不乏機警,虛實關係掌握的很好,不愧為書畫高手。

戴明說行書臨家侄帖,269×51.5cm,1673年作,天津楊柳青畫社舊藏。

此幅作品為戴明說節臨唐代書家褚遂良的《家侄帖》,無獨有偶,青島市博物館館藏一件王鐸臨《家侄帖》的作品,如果拿兩者相互比較,我們會發現有許多有趣的地方。王鐸提倡崇古,但並不推崇形似,而要求像米芾那樣解脫二王,鑄造鮮明的個人風格。這一努力主要體現在他的立軸與高卷樣式的臨帖作品中。由於單字放大,他的書寫手法也有很大的改變。這種影響無疑也體現在戴明說的此幅作品中。與原帖比照,二者對字形都做出了很大的改變。值得一提的是王鐸在臨帖之中會隨其所喜地節臨並將不好的字眼(如悲、亡、葬等字)省去,因為避寫這些字,往往連同整個詞、整個句子都缺而不臨,因此造成整個文本的斷裂與無法理解,我們從戴明說的此幅作品中也能找到這種缺字、漏字的現象。而且他們會將這些文句不通的臨作贈送給友人,這表明有時候他們對於書寫的實際內容並不太關心。在這個意義上,他們將書寫本身的價值從文學中獨立出來,表現出強烈的「現代」意識。

明末清初戴明說書法作品賞析

款識:癸丑三月,為公佩詞壇臨。戴明說。

明 戴明說草書五言詩,綾本233×50cm,中茂聖佳2009,成交價47萬元。

明末清初戴明說書法作品賞析

錄文:惜暇謝人事,荒庭亦掃除。老將宜道菉,膽不副兵書。雲臥川巖淨,風歸鳥獸疏。故園慚理桌,朋友負鱸魚。

款識:秋凜舊作八道之一,為明遠詞丈書,滄洲戴明說。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