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真卿《李玄靖碑》書法真跡(共20張圖片)

名稱:李玄靖碑
作者:顏真卿
年代:隋唐

顏真卿 李玄靖碑

李玄靖碑》,全稱為《有唐茅山玄靖先生廣陵李君碑銘並序》。碑原立在江蘇句容縣茅山玉晨觀。據《金石萃編》載:“碑已斷裂,約高一丈餘,廣三尺二寸五分,厚一尺四分。四面刻,前後各十九行,兩側各四行,行皆三十九字,正書。”古代刻碑的通例是先用硃筆把碑文寫在右面上,稱為“書丹”或“用丹”,然後刻工依字跡刊刻,一般碑額為標題,碑陽(正面)為正文,碑陰(背面)碑側(左右)為題名。可能是碑文太長,也可能是表示碑主的事跡多得說不完而有意刻滿碑的四面,因而稱為四面碑。

據說早在乾元二年(759)顏真卿任升州刺史時,就曾派人送信到茅山,表白“慕道玄微”之心。李含光授意韋景昭煉師作答。儘管顏真卿本有宅心山林之心,終因“事乖夙願,徘徊郡邑,空懷尊道心”。後赴任湖州刺史時,途經茅山,得知含光早已羽化,感慨萬千,寫下了《有唐茅山玄靖先生廣陵李君碑銘並序》。

此碑立於大歷十二年(777),於南宋紹興七年(1137)斷裂,明代嘉靖三年(1524)遭火石碎。清代方若在《校碑隨筆》中說:“該碑存石十四塊,合全、半字計四百六十一字。”又說“乾隆壬子汪稼門志伊菟訪僅廿三石,然尚存全、半字共一千四十餘字。全碑凡一千六百餘字,則闕者已五百六十餘字,若明末或國初拓尚較汪拓多二百許字。自句容經兵燹,後石又散失。同治丙寅遵義趙氏訪得十五石,共百九十七字,旋失三小石,計十五字,迨壬申揚州張氏更訪得二石移至學宮,共二百七十九字。……今茅山所有碑乃是覆刻,筆畫細瘦全乏魯公雄健之氣,且字之訛七十餘處。”清代臨川李宗瀚舊藏南宋斷後初拓本,文字稍有殘缺,以火後本補足。

《李玄靖碑》雄渾壯美,高古蒼勁,氣勢追人,具有篆隸筆意。用筆平正遒婉,圓健渾厚,筆畫疏密得當,規整穩定。筆力深沉含蓄,結字開張舒展。正如梁讞《承晉齋積聞錄》說的那樣:“顏魯公茅山《李玄靖碑》,古雅清圓,帶有篆意,與《元次山碑》相似,乍看去極散極拙,多不勻稱,而其實古意可掬,非《畫像贊》、《中興頌》所可及。”也許“魯公字到《李玄靜碑》已古”(梁讞《承晉齋積聞錄》),不是初學者能夠學得到家的,因而沒有《多寶塔碑》、《顏勤禮碑》那樣出名。

顏真卿 李玄靖碑

顏真卿 李玄靖碑

顏真卿 李玄靖碑

顏真卿 李玄靖碑

顏真卿 李玄靖碑

顏真卿 李玄靖碑

顏真卿 李玄靖碑

顏真卿 李玄靖碑

顏真卿 李玄靖碑

顏真卿 李玄靖碑

顏真卿 李玄靖碑

顏真卿 李玄靖碑

顏真卿 李玄靖碑

顏真卿 李玄靖碑

顏真卿 李玄靖碑

顏真卿 李玄靖碑

顏真卿 李玄靖碑

顏真卿 李玄靖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