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一浮(1882-1967),浙江紹興人。原名浮,又字一佛,幼名福田,號湛翁、被揭,晚號蠲叟、蠲戲老人。幼習經史,十六歲應縣試名列榜首。一八九九年赴上海學習英、法、拉丁文。一九○一年與馬君武、謝無量合辦《翻譯世界》。一九○三年留學北美,習西歐文學,曾預撰《歐洲文學四史》等著作。後又遊學德國。回國時帶回德文版馬克思的《資本論》。不久又留學日本,研究西方哲學。一九二年回國,贊同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常撰文宣傳西方進步思想。後潛心考據、義理之學,研究古代哲學、佛學、文學等。抗日戰爭爆發後,應竺可楨聘請,任浙江大學教授,又去江西、廣西講學。一九三九年夏,在四川籌設「復性書院」,任院長兼主講。抗戰勝利後回杭。一九五三年任浙江文史館館長。一九六四年任中央文史館副館長。是第二、第三屆全國政協委員會特邀代表。精詩詞,書法因胸羅萬有,書卷之氣自溢於行間,且多山林之氣,篆刻崇尚漢印。一生著述宏富,有「儒、釋、哲一代宗師」之稱,主要有《泰和會語》、《宜山會語》、《復性書院講錄》、《爾雅台答問》、《爾雅台答問續編》、《朱子讀書法》、《老子道德經注》、《蠲戲齋佛學論著》、《馬一浮篆刻》、《蠲戲齋詩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