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草書書法長卷全圖字帖《遊目帖》(共7張圖片)

王羲之草書書法長卷全圖《遊目帖》又名《蜀都帖》摹本墨跡,紙本,11行,102字。日本廣島安達氏藏,毀於火。《式古堂書畫匯考》、《大觀錄》、《江村消夏錄》著錄。刻入《淳化閣帖》、《十七帖》、《三希堂法帖》。此帖宋、明兩朝皆在民間,清乾隆十二年(一七四七年)入內府,咸豐、同治年間賜予恭親王,後歸日本廣島安達萬藏所有,內籐湖南曾為安達氏書跋。此帖經過多次裝裱,前後隔水縫間的收藏鑒賞印模糊不清,有乾隆御璽、恭親王印多方。前隔水外題籤為「晉會稽內史王羲之字逸少《遊目帖》真跡」,題籤下有一無名題跋:「此真晉泠金紙,緊薄如金,索索有聲,與筆陣圖相類,載在襄陽待訪錄。」 帖尾有守和審定題跋:「有鍾紹京書印二字小印。鍾蓋唐之越公也。晉謝奕、謝安、桓溫三帖,並黃素《黃庭經》上,俱有此印。見米元章《寶章待訪錄》。而《黃庭經》今藏韓雷州處,予屢見之,尤可據證耳。」此帖安達氏有影印本。摹本毀於火災,現只有照片存世。

  此信札是王羲之寫給益州刺史周撫的。信中表達了王羲之對西土山川奇勝的嚮往。周撫,字道和,東晉中興名將周訪之子,原籍汝南安成,後移家潯陽。永昌元年(三二二年),為王敦爪牙。太寧二年(三二四年)王敦失敗,周撫等逃入西陽蠻中。太寧三年朝廷大赦。鹹和初(三二六年)周撫為王導所用。興寧三年(三六五年)六月卒於益州刺史任上。王羲之與周撫關係親密,多有問訊。此帖書法妍美而不柔媚,矯捷而不輕佻,求雄強而不強作怒張,得巧妙而不矜持造作。明方孝孺稱讚云:「《遊目帖》寓森嚴於縱逸,蓄圓勁於蹈厲,其起止屈折,如天造神運,變化倏忽,莫可端倪,令人驚歎自失。」此帖是王羲之尺牘名作,於率真自然中表現了極深湛的功力。101字各具形態,變化多姿。王羲之筆走龍蛇,血肉瑩潤,妍美而不柔媚,嬌捷而不輕佻,求雄強而不強作怒張,得巧妙而不矜持造作。筆勢婉轉自如,灑脫暢達。通篇全以意使筆行,雖然「草書意多於法」,但其中又具精熟草書法度,筆筆有變,字字意別,由法求意,正如朱熹所說「不與法縛,不求法脫,一一從自己胸襟流出」。凡筆鋒到處,無不點畫振動,氣韻生動,陰剛與陰柔統一於筆下,表現出東晉書法家所特有的審美追求。將動與靜、正與欹、藏與露、方與圓、收與放等對立因素熔於一爐。應該說,此帖成就應不在名帖《十七帖》之下。

王羲之草書書法長卷全圖《遊目帖》

 

王羲之草書書法長卷全圖《遊目帖》王羲之草書書法長卷全圖《遊目帖》

釋文:省足下別疏,具彼土山川諸奇,揚雄《蜀都》,左太沖《三都》,殊為不備。悉彼故為多奇,益令其遊目意足也。可得果,當告卿求迎。少人足耳。至時示意。遲此期真,以日為歲。想足下鎮彼土,未有動理耳。要欲及卿在彼,登汶領、峨眉而旋,實不朽之盛事。但言此,心以馳於彼矣。

王羲之草書書法長卷全圖《遊目帖》

王羲之草書書法長卷全圖《遊目帖》

王羲之草書書法長卷全圖《遊目帖》

王羲之草書書法長卷全圖《遊目帖》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