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士標《行草書七絕立軸》書法作品欣賞

名稱:行草書七絕立軸
作者:查士標
年代:清代

查士標 行草書七絕立軸

查士標(1615-1698)明末清初頗負盛名的書畫家,字二瞻,號梅壑散人,安徽休寧人,流寓江蘇揚州。明秀才,入清棄舉,專事書畫,精鑒別。

清代早期的書法,受董其昌影響較大。有一大批明代的遺民書畫家,懷有國破家亡的切齒之恨,拒不與清王朝合作,查士標便是其中一位。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董書的清逸淡遠之氣便自然而然地成了這批書畫家們所取法的對象,亦正好可以彌合一下內心的懷舊情結和孤寂心理。

應該說,這一時期學習董書能自出機杼者可謂鳳毛麟角,能自立門戶者則更是無從見得。查士標的書名與王鐸傅山朱耷等人比較起來,的確不可同日而語。因為時代總是更加顯耀於那些能扛長槍大戟、揮毫闊步,獨標先哲的書法革新人物。儘管如此,像查士標那樣執著的書家,仍不時創作出一些令人驚歎的藝術佳作呈現在時人面前。此幅行書《博物張華》七言絕句詩便是很好的例子。

作品通篇用筆從容含蓄,不緊不慢,積墨與枯墨相互映襯、錯落,濃淡過渡是那樣的自然合度,簡直到了天衣無縫的境界。起首“博物張華”四宇一收一放,凝重與輕靈互為統一,充分顯示了書家高超的駕馭線條筆墨的功夫。“華”字誇張的長型體勢及枯筆收尾,彷彿讓我們感受到作者當時的內心世界:現世的浮華既讓自己怦然心動,然而,那些東西跟自己又是遙不可及,只有歸於枯寂。“十年”兩字巧妙相連,暗示光陰的易逝,如彈指一揮間,“少從容”表明了自己在京時並不得志的鬱悶心情,用筆收斂,“少、容”枯墨較多。後面兩句“當時未得豐城劍,已識雲間陸士龍”,已擺脫了那種愁苦的心態,用筆輕快連貫,字與字之間互相呼應,如“時未”、“已識”等字,“陸士龍”三宇更顯莊嚴獨立,表明作者對陸的恭敬之至,同時亦可間接看出作者寄情書畫,不苟流俗的歸隱心態。

從作品中可以非常明顯地看到查氏對董其昌書風的吸收和創新。作品更加突出了積墨和枯墨的對比,而大量的枯墨收筆並不完全表明查氏的悲情,還有一種感情,即對世俗的有意淡遠。這可通過其繪畫來作些分析:跟他同時代的龔賢稱他的畫為“天都一派”,天都是黃山的一個著名山峰,雲生如海。由此可知,查氏既然是安徽人,對黃山是比較熟悉的,在借董之時,書法也的確有自己對大自然造化的切身領悟,他自己曾說:“不求聞達,一室之外,山水而已。”(圖文選於《青少年書法》2001年第7期 劉壽堂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