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與人生

    書法創作是技法、情感、個性的混合體,是書法家思想、意趣、學養等方面的彰顯。偏工易就,盡善難求,一個人格鄙俗、精神境界平庸而又了無思想的人斷不能進行書法創作。書法在我們民族數千年的文化遺產中,有著旺盛的生命力,並賦予追求她的人虛靜、篤恭、至思、養性,可謂:藝術是生命和人格的表白。

  人類的祖先群聚而居,在共同的勞動中,為了交流思想產生了語言,由於語言受到時間和距離的限制,不能流傳,於是人們就利用“繩結”和“楔木”來記事。隨著人類的生活越來越豐富多采,靠用“繩結”和“楔木”記事已難以勝任,於是就產生了最初的文字。字要寫的迅速、正確,而且字型美觀、漂亮,個性鮮明,有觀賞價值,給人以藝術的享受,即透過文字本身能夠凸現出書法語言和書法內涵,於是,這就涉及到了書法。

  創作一幅書法作品,看似信手拈來,游刃有餘,其實,這需要多年的積累和沉澱,古人云,山積而高,澤積而長。籠天地於形內,挫萬物於筆端,或者說,“得鳥者,羅之一目;羅之一目,不可得鳥者”,也是這個道理。欣賞一幅書法作品,章法是切入點,結構是突破口、線條是落腳點,有的恣肆勁健,波濤洶湧;有的飽蘸激情,浪花四濺;有的氣

  運通達,別有真趣;有的清新俊逸,淡雅樸實,風格上的不同皆因創作者不同。閱歷的厚薄、涵養的高低、功底的深淺以及對書寫技法掌握和理解的多少等諸多要素都將決定創作者的水平和靈感,決定著作品的價值和地位。創作,痛苦並幸福著,正所謂“閱書百紙盡,落筆四座驚”,並非有了好墨、好筆、好紙就能創作,當然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些條件又是不可或缺的。

  虛實相生,無出處皆成妙境,有墨是字,無墨亦是字,做人也如此,雲止水中,動寂適宜。過分的修飾,可能有損自然,顯得做作;過分的雕琢,可能有損個性,顯得俗氣;過分的誇張,可能有損和諧,顯得不倫不類。不可濃艷,不可枯寂。居鮮花、掌聲、美譽中能嘉言懿行,敏事慎言,既為有“墨”之處,實也;居挫折、失意、迷茫時,能見賢思齊,氣若幽蘭,既為無“墨”之處,虛也。如此,方能漸入佳境,高情遠志。作書做到“揮毫列錦綃,落紙布雲煙”,乃上品;做人做到養浩然正氣,八風吹不動,乃真人。書也,“無往不收,無垂不縮”,人也,“格超梅上,品在竹間”。

  德高才厚性謙和,見博識廣味自淳。做人求人品,寫字說書品,君子以德為鄰,崇德尚賢,其實,這無疑是在滌淨情懷,練就字外功。書法中的“法”人人都可以從勤奮學習中來獲得,但一個人的“德”不可能通過簡單的學習就能得到的,它需要長期修煉。所以從某種角度講,“德”比“法”更重要,“德”是“法”的立足之本,有如這方面的事例亦不勝枚舉,享譽古今的精品均是“德”與“法”有機融合,辨證統一的結果,學書與做人一樣,應先立“德”, “德”好“法”備則人品、書品自然為人所稱道。凡學書法的人都在不斷追求字的用筆,結構,線條和佈局等方面與“法”緊密相關的內容時更不能忘記與人為善、以德為鄰、樂於助人、積極奉獻等德行方面的修養,也只有如此,學習書法的路子才會越來越寬,越來越活,其所能達到的意境也會越來越高。為人謙和儒雅,誠實厚道,敬業樂群的人,其作品才會端莊樸厚,俊逸豪邁,給人以真摯而又蘊涵深刻的感覺。高尚的人格,寧靜的心境,不凡的談吐等綜合素養方面的真實流露,來自於作者“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和交八方友的結果,只有不圖名利,靜守淡泊,在學習書法的自我怡悅和陶冶性靈當中,處處體現和時時品著人們內心深處所深藏的那種“真態”,再現了“道法自然”為歸旨的本意,當然那些沽名釣譽,矯揉造作,盛氣凌人,惟我獨尊的人是不可企及的。

  作為一名人民警察,我們寫的字應該美觀大方,能使人賞心悅目,給人以美的享受。人民警察是威武之師、文明之師,我們既要握好槍,又要拿好筆,用槍去保衛國家、保護人民;用筆去書寫公正,書寫精神。在日常工作中,我們離不了槍,也缺少不了筆,只有槍和筆交相輝映,相得益彰,我們才能持續不斷地創造更加燦爛的輝煌!立即行動起來,不要在等待,現在我們就從“人”字寫起!

  一生清風明月,四壁名硯法書。書法藝術能使你“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使你在藝術的海洋裡盡情地徜徉、放懷,你也會因此感知,人生更加細膩和快樂的一面。

“文如其人”的話,自來被文學評論家沿用很久了,一篇文學作品,往往在背後蘊藏著它的時代背景,如果有心的話,也可以看出作者的品性。我是有這樣的切身體會的,幾年前讀到巴金老先生的《隨想錄》,從文中可以窺見到老先生誠摯坦蕩的為人,由此上溯到十八世紀法國思想家盧梭的《懺悔錄》,也有著相同的體會。類似的作品還有許多,如果說“文如其人”為廣大文學讀者們所共識,想來反對的人不多。

    中國的文字博大精深,方方正正的字體,幾千年幾經演變,它的意義已不僅僅局限於一種交流的途徑、傳播文化的載體,僅從書寫而言,它已成為一種藝術形式,書法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在我國已有幾千年的歷史。

    與文字一樣,筆跡鑒定家們告訴我們,從一個人的筆跡,也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性格特點,我不是這方面的專家,只是自來對書法便極為喜好,在欣賞中國歷代書法家們的書法作品的同時,我也有了一些更深一層次的體會。

    歷史是一段一段的碎片,真實與虛假被史學家們串連成一個整體,到今天,從一部部印刷精美的史學著作中,我們已很難區別出其中的真偽,許多往事已成為千古的懸案,史學家們的著作中,想像與傳說,捏造與隱瞞大行其道。歷史越往後,關於遠古時代的敘述在史學著作便似乎越清晰,其中到底有多少的傳說與臆造的成分在其內?從這一點來說,我便時時懷疑其中的真實性,

    而流傳到今天的書法作品,卻鮮有隱瞞與欺騙的可能,書法作品的真實性要遠大於印刷品,這是很淺顯的道理。即使到今天,時代高速發展,手寫的簽名依然比印刷出來的文字更有效力,簽署正式文件,通常生效是在當事人手寫簽名之後,以收集名人簽名為嗜好的也大有人在,與印刷的文字相比,手寫的文字往往閃耀出一個人的個性魅力。

    我最鍾愛的是西晉時期愛貓撲.愛生活家王羲之的《喪亂帖》,從《喪亂帖》中,我可以瞭解他當時書寫這副作品的心情。據《資治通鑒》中記載:西晉懷帝永嘉三年夏,王羲之的父親王曠率數萬士兵在山西省一帶抗擊匈奴,遭到大敗,部下戰將全部戰死,此後,王曠的名字再也沒有在史書中出現過。一般認為,是成了匈奴的俘虜,被看作比戰死還要恥辱。為父親雪恥,出師北伐,是王羲之和他的家族悲壯的心願。與《蘭亭序》的流暢與渾然一體不同,《喪亂帖》中字跡潦草,時有滯頓的痕跡,由此可以看到王羲之書寫這副作品時的悲憤與鬱悶之情,在他後來的一段人生中,王羲之始終沒有放棄北伐抗擊匈奴的決心,這在他後來的《蘭亭序》中的文字:“後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悲夫,故列述時人,一也,凌之攬者矣,將有感於斯文。”可以得到證明。

    從王羲之的書法作品中,我們可以真實地看出王羲之堅毅的品行,以及他所處的時代背景,在他的人生道路中,他也終究沒能擺脫這個陰影。

    由此我又想到唐時的愛貓撲.愛生活家顏真卿,他的書法作品方正、大氣,與他正直、忠貞、剛烈的品行相得益彰,他的《祭侄文稿》飽含深刻的感情,堪為傳世的經典作品。

    稍晚於他的又一書法大家柳公權的書法作品,則精細內斂,從中很難看出深刻的感情,這與他所處的時代有一定關聯。當時正值晚唐的最後一段平和安祥時期,因此無論是文字還是書法,都散發著死氣沉沉的氣息。

    與上述三人不同,元初時的趙孟兆頁(這個字暫時找不到,只好用兆、頁兩字替代)的書法作品則更為圓潤細膩。他的書法作品體現出他圓滑的處事作風,這也為他身為宋室遺臣,卻向異族屈膝臣這段人生歷程作了最好的證明。

    我曾在採石磯林散之先生紀念館有幸見過老先生的書法作品,他的書法雄強、奇變、蒼辣,有一種力量感,特別在晚年的作品中,具有天然渾成的樸厚與灑脫。林散之的大半生都在默默無聞中度過,在他的書法作品中,我看到了林散之先生看透世情的灑脫性情。

    年前曾與老同學聚會,一位拿出當年畢業時的留念簿,細細翻看,有一段用鋼筆寫就的文字吸引了我的注意,我不由驚呼:此人是誰?字寫的很不錯。翻過一頁,不由莞爾一笑,原來這竟是我自己年少時的作品。這件事被當成了一個笑話,在同學間流傳了很久。

    年少時的字跡,雖然稚嫩,但字間卻流露出一鼓勃勃的生氣。多年以後,我的字似乎圓潤細緻了許多。然而年少時的衝勁與志向卻早已沒有了,多的是一分圓滑與世故。

    這使我意識到,原來即使是同一個人,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書法也是在不斷變化的,在書法背後,原來竟可以折射出一段人生。

藝理皆通與道,無論是藝術還是科學,當人們造詣達到一定的高度時,就可以窺見那種文化形式與自然和人生相融為一的和諧。
        書法是中國獨有的藝術類型(不考慮源出系出於中國書法的日本書道),這種藝術從一開始就得到重視,享有很高的地位,不但是古時文人們的必修課,還一度成為科舉考試的項目。
        近代的風雲人物梁啟超鍾愛這門藝術,以為在一切藝術門類之中,以書法為最高。她兼具抽像(文字的抽像,文化含義的抽像)與具象的美(點線的具象,結構以及佈局的具象)。她無聲音而具音樂的韻律與節奏;無色彩而具圖畫的形象與色彩;雖靜止卻具舞蹈的動感與神采。作為一種表情達意的藝術,她擁有獨特的表達方式,通過點線、形體、顧盼、揖讓、牽連、章法、布白等藝術語言來表達書者的感情。
        書法的至高境界,講求自然:如錐劃沙,如屋漏痕。只有自然如此,才是上乘作品。我們欣賞清人徐文長、何紹基,傅青主等人的書法作品時,就能強烈的感受到這種本於天成,質樸清新的藝術風貌。而自然,質樸的風貌何嘗不是人生的卓越境界?真正的達人智士,都有一顆雖飽經滄桑卻依然淳樸淡真的“赤子之心”。寧正毋斜,寧直毋曲,寧拙毋巧,寧丑毋媚的書品,為很多大書家所推崇,比如顏真卿的名作,被譽天下第二行書的《祭侄稿》,就是這樣一幅純以真摯動人的作品,書法家痛惜在戰亂中喪身的侄兒,一片悲愴之情,純出肺腑,發之為書,勝過古今多少刻意經營佈置的媚俗之作。徐文長(徐渭)盤結恣肆淋,望之似蓬頭垢面,跣足狂呼的書法,得人青睞遠過那些字字精心修飾,整齊劃一的“館閣體”書法。以此藝術取向證之人生,那些心思直白坦蕩的人永遠值得信任欽敬,而那些心懷叵測,諂媚作態的人則被鄙夷疏遠。好的書法和好的人生一樣,不扭捏作態,不裝神弄鬼,不塗脂抹粉,不大呼小叫,不好為人師,很美很自然的就在那裡,剛好讓人欽歎,讓人賞心悅目---就像宋玉所描述的“東家之子”,風姿綽約,傾國傾城,卻絲毫粉飾不得。 
        再看書法所講究的筆法:起筆皆藏,無往不收;凡有所往,必先反之。這樣寫出來的字,線條有力而堅韌,豐滿而有質感。這用筆的法門,實在是和人生藝術契合,老子講:“將欲得之,必先與之”、“弱者道之用,反者道之動。”生活的藝術往往就像太極拳法所講究的,得欲往先復,欲進先退,將放還收,將露先藏,這樣打出來的拳才有最大的力量。書法會讓一個人真正懂得含蓄蘊藉,韜光養晦,不爭而莫能與之爭的智慧。當你提筆時,寫每一筆畫,都能感受到這種智慧,寫每一個字,都能體會這種內斂沉著的美。書法便這樣啟迪了人生,豐富了人生。
        學書,必先求平正,平正既得,則求險絕,險絕至極,復歸於平正。學書有成的人,大都經歷了“平正--險絕--平正”的這樣一條藝術道路。初學書,必先立法度規矩,尚平正,以立筆法結構之基礎。入門之後不免經歷筆山墨池的辛苦。既有所得,則追摩前輩法書之精神氣象,一朝靈感觸發,情思倏至,下筆則恣肆豪放,顧盼生姿,有奇崛突兀之勢,然而不免有過分,有欠缺,有張狂。到了“人書俱老”,達到藝術上的成熟時,下筆則氣象簡淡,平正樸實,不求奇險而筆筆皆奇,不求獨特而筆筆難摩。古往今來大書家一生藝術風格的變遷,無不映證了這樣的規律。永遠停留在第一個階段的平正,永遠都只是書法的小學生;懂得了第二個階段,始可言書;而達到第三個階段的平正之後,才是真正懂得了書法之道,達到了游刃有餘,運斤成風,隨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以學書的歷程證之人生之路,何嘗不是“平正--險絕--平正”的路途。我們度過了規規矩矩童年、少年,有時覺得生活無聊呆板也無可奈何;到了意氣風發的青年,始知自立自主,屢有奇想,敢做敢為,“初生牛犢不怕虎”,卻有步入歧途的可能;到了閱世頗豐,思想成熟的中年、老年,則有看透,有徹悟,寵辱去留無所動心,就有一種臨風自笑的雍容。
學書之路,人生之路,往往就這樣交融為一了。

我們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

假若已然吸取了眾家書法的長處,

歸於一體了,則務必要求得骨氣;

筋骨框架完備了,就要求用遒勁圓潤加以補充。

這就像繁茂的樹木在經過霜雪的侵凌後,愈發蒼勁渾厚;

好像鮮艷的花朵,在白雲、陽光的映襯下更顯得絢爛~!

 

如果骨力偏多,遒勁秀麗的因素偏少,

那就像枯樹架於險坡,或像巨石攔於路上,缺乏美感。

但這樣的體態還是存在的。

 

假如圓潤秀麗的因素居多,那麼字的骨氣必然會低劣,

如同園林中的落花,空自燦爛而無依托,

又像水池中飄蕩的浮萍,表面上很青翠,但缺乏根基。

 

強調骨氣,實際上是強調人格修養的體現。

氣質是一種模仿不來的東西,是自生命開始就已經存在的,

它是經過時間的沉澱才累積起來的,不斷影響著我們,

決定著我們的未來,將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我們身邊的很多人,本來具備鷹的條件和能力,

但卻生活在一群雞的環境裡面,

更為不幸的是,他甘願於做其中的一員,

讓自己日益遠離了夢想的天空,

永遠地失去了拚搏風浪的勇氣~~

 

我們必須在種種障礙中活出自己,

擁有成熟的思想和堅定的信念,

惟有這樣,我們才能掌握生活,

創造出真正屬於自己的前途~!

 

人生觀念如同書法,要先向前人學習,

然後再創出自我,最終將兩者融會貫通,

真正實現心中的夢想和遠大的目標~!

—— 兼論創造性思維
人生的航船應該如何乘風破浪去迎接生活的挑戰,不同的人自有不同的答案。

    古往今來,有很多人認為,書法是最能體現中國文化深層內涵的藝術,不少名人、學者給予了它至高無上的評價。1926年,梁啟超在為清華大學教職員工書法研究會講演時指出:“寫字有線的美、光的美、表現個性的美,在美術上價值很大。------旁的所沒有的優點,寫字有之;旁的所不能表現的,寫字能表現出來。”林語堂說,如果不懂中國書法及其藝術靈感,就沒有資格談論中國藝術。沈尹默認為,中國書法是高超的藝術,能顯出驚人的奇跡,無色彩而具圖畫的燦爛,無聲音而行音樂之和諧。實乃藝術之最高境界。當代法藉華裔學者兼藝術家熊秉明指出:“書法代表中國文化最核心的部分,可以說是核心的核心。”

    由於書法能把書家的個人感受、學識、修養、個性等折射出來,故有“書如其人”、“書為心畫”之說。書法不僅是一種技巧、也是一種藝術、更是一種哲學。馬克思的墓誌銘:“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干改造世界”。精通的目的全 在 於應用。實踐誠然離不開方法,然而根本的問題在思路、在於培養自己的想像力,生命在於創造。

    創造性思維的哲學模型:一、是非觀:非此即彼,亦此亦彼,由此及彼,永無止境;二、難易觀: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難言,我易言之;三、虛實觀:虛者實之,實者虛之,虛實結合,辯證思維;四、異同觀:異中求同,同中求異,綜觀異同,其意無窮。由綜合而創造。

    另一個思維模型是: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知道我不知道,我知道我知道,我不知道我知道。老子說:一就是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故有“一不為少”之說。又云:聶者,多聽多思之謂也。

  〔德〕尼采《查拉斯圖拉如是說》一書指出:創造者所尋找的是同伴們,而不是死屍,也不是羊群和信徒。創造者所尋找的是共同創造者。〔英〕穆勒《論自由》中說:自己愈少意識到缺乏首創性就愈需要首創性。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