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與中國哲學

面對信斯女神—書法與中國哲學(上)。
近年來很多國內外書法界的朋友,非常擔心,傳承了三千年的書法藝術將在我們這一代人的手中沒落。他們認為,縱觀歷史,書法文化藝術所遭遇的嚴峻挑戰,無逾於今日者。數千年來,書法在中國的社會生存中地位顯赫。許多位帝王的躬行實踐和大力的提倡,士大夫的作為安身立命的首要技藝,以及全社會高度一致的認同趨向,使書法文化的傳承從未遇到過大的危機。而今天則不同了,在當今的現代社會裡,高科技的日益發達,使書寫由手工勞動變成了鍵盤上計算機的自動操作,地球村的逐漸一體化又使得中國獨特的書法審美體系面臨西方美學理論和戒律的衝擊。他們的危機感是有道理的,是有所依據的,我們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本人今天要提出的是“中國書法的永恆論”。我們深深的瞭解,新一代人的日常生活中,書法文化環境的急劇變化。然而,在這種形勢下,書法藝術依然深受人民喜愛,書法活動,乃至書法市場仍然在蓬勃發展,這首先要歸功於書法文化在歷史上幾千年的積澱,培養了一代又一代人對書法的審美情結。
書法不僅僅是書法家的專業,也是廣大群眾在日常生活中熱衷追求的生活志趣。在當今中國,書法可謂是高雅與通俗、專業性與公共性結合最富成果且倍受矚目的一門藝術。所以,實用性的削弱並不意味著書法藝術的必定消沉,恰恰相反,可能預示新時代的來臨。
因此,書法的實用性也在書法的發展過程中始終與審美功能並存。但書法作為一門極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形態,在它的傳承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的卻始終是它的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哲學特質。書法的魅力,歸根結底來自其豐富的中華民族哲學的表現力,這一點是計算機打字永遠無法取代的。中國哲學是永恆不朽的!必將永遠與書法並存。從某種意義上說:“漢字實用性和藝術性”的分離,對書法並不完全是壞事。書法的淡化實用價值的同時,人們可能會更加注重觀賞創造和詩意的表達,在藝術性領域中或將得到多方面的探索和長足的發展。
就本源意義而言,哲學代表的是一件,人所特有的對自身生存根基和生命意義的永不停息的反思和探究性的活動,通過這種反思和探索,不斷地提升人的自我意識和生存自覺。”而書法文化傳統恰恰恰是一個與哲學有關的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說,書法藝術就是在中國文化土壤中產生的一個獨特的藝術成果?,是中國哲學的一種典型的藝術表現形式。書法從形式到內容,在世界各民族中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當我們試圖理清書法源頭的時候,就勢必要談及中國傳統文化核心的哲學。
中國哲學致力於研究人與自然、人與歷史、人與社會等的關係,著眼於尋求天與人、內與外、知與行的統一,並從中探究生命的潛能與意義。
中國哲學從一開始就致力於探究各種本源性事務的關係,把宇宙萬物均看作是多元的有機架構和動態的發展過程,從研究這種關係和過程中去把握宇宙萬物的規律。
中國哲學思想本源之一的易學,很早就建立了“天地人”三才系統的理論架構。《易·說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中國文明史即是各種關係的生動演繹。是故,司馬遷寫《史記》的指導思想乃是“究天人之際,察古今之變”。在這種思想視域中發展起來的書法藝術,必然會具有這樣一個特點,即意與象即形體與觀念的二重性。清·劉熙載說:“聖人作易,立象以盡意。意,先天,書之本也;象,後天,書之用也。”我們的先人們從來都不是僅僅把文字看成一種工具,而是認為它代表著一種觀念、精神、意識和道德。中國人對文字、書法和創造文字,從事書法的人從來都抱有一種敬畏的感情。不但造字的人被尊為神祇,而且連寫有字跡的紙張都不可輕慢褻瀆。當然,這種敬畏的並非文字本身,而是它所代表的一種觀念和精神。
蔡邕《九勢》中說:“夫書肇於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陰陽既生,形勢出矣。”王羲之《記白雲先生書訣》則提出:“書之氣,必達乎道,同混元之理。”更進一步從書法的形體中抽像出一種精神理念——“氣”,而且指出這種“氣”與天地萬物之道是相通相達的。南朝王僧虔不但明確提出書法“形質”與“精神”的二元論觀點,而且認為神采高於形質。他說:“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超於古人。”到了唐代,張懷瑾更是進一步提出:“善觀書者,惟觀神采,不見字形。”宋趙構說:“甚矣字法之微妙,功鈞造化,跡出窈冥,未易以點畫工,便為至極。”宋朱長文說:“書之至者,妙與道參,技藝動雲乎哉。這些論述標誌著漢字書法“天地垂象,聖人造書”的觀念有新的觀點,這就是“形神兼備,神采為上,書同人品,技進於道。”這種新的觀念更加鮮明地體現了書法的生命意義和人文關懷。
進一步地說,書法藝術是神聖的,它為萬象之一端,又能凝聚、結晶千般情狀為一條跳動的墨線,“包括萬殊裁成一相”,以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來表現人的渾全的生命感受。它的價值在於中國人具有的哲學特點之審美觀,不為快捷而自具神妙。
庾肩吾《書品》中的一句話說得好:“成巧能售酒,或妙令鬼哭。信無味之奇珍,非趨時之急務。”書法“無味”,亦不能“趨時”,但它卻是動天地感鬼神的奇珍異品。這句話的可貴在於它確切地表達了書法藝術在文化活動中獨特的價值所在。
書法對於中國人來說不但是一種理解方式,一種認知手段,也是一種生存和生活狀態,正像桑巴舞是巴西人的生存狀態,祈禱誦經是宗教徒的生存狀態一樣。中國人的書法生活就是“詩意的生活,審美的生活”。中國人利用書法這種形式,使個人的喜怒衰樂、無聊不平得到在藝術上的宣洩和昇華,營造一種閒適幽雅、和諧寧靜的個性空間。歐陽修說:“自少所喜事多矣,中年以來漸漸廢棄,或厭而不為,或好之未厭,力有不能而止者。其愈久益深而尤不厭者,書也。”李叔同先生集諸才藝於一身,晚年遁入空門,諸藝俱廢,唯不棄書法。他們都是把書法作為生存狀態的,在很多時侯,書法藝術對於中國人有著一種遠離功名利祿,不涉得失榮辱的神聖,崇高、和諧與適意。現在很多離休幹部勤練書法亦即同一道理。這種審美的態度明確體現了中國人生活哲學在書法形式上的表現。
中國書法是中國哲學的價值觀、人生觀、宇宙觀通過書法這種藝術形式而反映出來的。所以,我們也應該從它中國傳統哲學的各種關係中去探討書法的存在狀態和發展方向。如果,書法去掉內涵豐富、含意深邃的中國文化核心的哲學,而這僅存的簡單的書法實體,也只不過是“寫字的方法”而已了。那麼,中國書法之作為藝術已失去其安生立命之道,必將真正導致書法藝術之消亡。
中國哲學思想,有著極大的適應性和包容性,不管時代和歷史有興有衰,但並不能根本上動搖它的存在。近一個世紀以來的實踐證明,中國哲學受到衝擊最多的其實只是它的形而下的層面,即是為封建道統服務的封建意識形態,而其中形而上的超越性思考,包括對天地人關係的解讀,仍然具有不可抹煞的思想價值,並且仍然是中國哲學的核心所在。
書法這門古老的中國藝術,它充分體現了中國人的古老而高超的智能,在歷經數千年的發展、變革、磨礪、昇華之後,它已經溶入了中國人的一種生命形式。於下,起著最實用、最常見的書寫實踐;於上,通達最玄妙精微的中國哲學之思想。它看似簡單,實則深邃似海,崇峻如山。數千年的歷史已經證明了書法藝術強大的生命力,對此我們應充滿信心。在東西方文化交流融會的今天,我們不需要盲目自尊,但也不必妄自菲薄。我們應該堅持傳統、勇於創新,不斷推動書法藝術的發展,才是我們當下的任務。
全國各族人民,二十多年的兢兢業業,努力的改革開放的成果,得來不易,必須繼續加速成長,再創輝煌。海內外全體中國人必須團結,早日完成國家統一大業,開創新局、振興中華。
中國的GDP假如每年繼續保持高於7%之成長,只要25到30年,中國將從發展中國家進步到發達國家,更進而成為全世界最強大、最富有的國家。到時候,中國站起來了,全世界的人都學習中文,都會講中國話,都愛中國文化,都學習、都喜愛中國傳統的國畫、書法。那個時候,在坐各位身上只要帶上一支中國毛筆,周遊各國就可以大展鴻圖,一本萬利了。因為,將來書法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和普及,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國家的強大和富足與中國人自己對民族文化的尊重和執著。這是文化和藝術向外發展和影響的規律。

面對信斯女神—書法與中國哲學(下):
近年來很多國內外書法界的朋友,非常擔心,傳承了三千年的書法藝術將在我們這一代人的手中沒落。他們認為,縱觀歷史,書法文化藝術所遭遇的嚴峻挑戰,無逾於今日者。數千年來,書法在中國的社會生存中地位顯赫。許多位帝王的躬行實踐和大力的提倡,士大夫的作為安身立命的首要技藝,以及全社會高度一致的認同趨向,使書法文化的傳承從未遇到過大的危機。而今天則不同了,在當今的現代社會裡,高科技的日益發達,使書寫由手工勞動變成了鍵盤上計算機的自動操作,地球村的逐漸一體化又使得中國獨特的書法審美體系面臨西方美學理論和戒律的衝擊。他們的危機感是有道理的,是有所依據的,我們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本人今天要提出的是“中國書法的永恆論”。我們深深的瞭解,新一代人的日常生活中,書法文化環境的急劇變化。然而,在這種形勢下,書法藝術依然深受人民喜愛,書法活動,乃至書法市場仍然在蓬勃發展,這首先要歸功於書法文化在歷史上幾千年的積澱,培養了一代又一代人對書法的審美情結。
書法不僅僅是書法家的專業,也是廣大群眾在日常生活中熱衷追求的生活志趣。在當今中國,書法可謂是高雅與通俗、專業性與公共性結合最富成果且倍受矚目的一門藝術。所以,實用性的削弱並不意味著書法藝術的必定消沉,恰恰相反,可能預示新時代的來臨。
因此,書法的實用性也在書法的發展過程中始終與審美功能並存。但書法作為一門極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形態,在它的傳承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的卻始終是它的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哲學特質。書法的魅力,歸根結底來自其豐富的中華民族哲學的表現力,這一點是計算機打字永遠無法取代的。中國哲學是永恆不朽的!必將永遠與書法並存。從某種意義上說:“漢字實用性和藝術性”的分離,對書法並不完全是壞事。書法的淡化實用價值的同時,人們可能會更加注重觀賞創造和詩意的表達,在藝術性領域中或將得到多方面的探索和長足的發展。
就本源意義而言,哲學代表的是一件,人所特有的對自身生存根基和生命意義的永不停息的反思和探究性的活動,通過這種反思和探索,不斷地提升人的自我意識和生存自覺。”而書法文化傳統恰恰恰是一個與哲學有關的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說,書法藝術就是在中國文化土壤中產生的一個獨特的藝術成果?,是中國哲學的一種典型的藝術表現形式。書法從形式到內容,在世界各民族中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當我們試圖理清書法源頭的時候,就勢必要談及中國傳統文化核心的哲學。
中國哲學致力於研究人與自然、人與歷史、人與社會等的關係,著眼於尋求天與人、內與外、知與行的統一,並從中探究生命的潛能與意義。
中國哲學從一開始就致力於探究各種本源性事務的關係,把宇宙萬物均看作是多元的有機架構和動態的發展過程,從研究這種關係和過程中去把握宇宙萬物的規律。
中國哲學思想本源之一的易學,很早就建立了“天地人”三才系統的理論架構。《易·說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中國文明史即是各種關係的生動演繹。是故,司馬遷寫《史記》的指導思想乃是“究天人之際,察古今之變”。在這種思想視域中發展起來的書法藝術,必然會具有這樣一個特點,即意與象即形體與觀念的二重性。清·劉熙載說:“聖人作易,立象以盡意。意,先天,書之本也;象,後天,書之用也。”我們的先人們從來都不是僅僅把文字看成一種工具,而是認為它代表著一種觀念、精神、意識和道德。中國人對文字、書法和創造文字,從事書法的人從來都抱有一種敬畏的感情。不但造字的人被尊為神祇,而且連寫有字跡的紙張都不可輕慢褻瀆。當然,這種敬畏的並非文字本身,而是它所代表的一種觀念和精神。
蔡邕《九勢》中說:“夫書肇於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陰陽既生,形勢出矣。”王羲之《記白雲先生書訣》則提出:“書之氣,必達乎道,同混元之理。”更進一步從書法的形體中抽像出一種精神理念——“氣”,而且指出這種“氣”與天地萬物之道是相通相達的。南朝王僧虔不但明確提出書法“形質”與“精神”的二元論觀點,而且認為神采高於形質。他說:“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超於古人。”到了唐代,張懷瑾更是進一步提出:“善觀書者,惟觀神采,不見字形。”宋趙構說:“甚矣字法之微妙,功鈞造化,跡出窈冥,未易以點畫工,便為至極。”宋朱長文說:“書之至者,妙與道參,技藝動雲乎哉。這些論述標誌著漢字書法“天地垂象,聖人造書”的觀念有新的觀點,這就是“形神兼備,神采為上,書同人品,技進於道。”這種新的觀念更加鮮明地體現了書法的生命意義和人文關懷。
進一步地說,書法藝術是神聖的,它為萬象之一端,又能凝聚、結晶千般情狀為一條跳動的墨線,“包括萬殊裁成一相”,以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來表現人的渾全的生命感受。它的價值在於中國人具有的哲學特點之審美觀,不為快捷而自具神妙。
庾肩吾《書品》中的一句話說得好:“成巧能售酒,或妙令鬼哭。信無味之奇珍,非趨時之急務。”書法“無味”,亦不能“趨時”,但它卻是動天地感鬼神的奇珍異品。這句話的可貴在於它確切地表達了書法藝術在文化活動中獨特的價值所在。
書法對於中國人來說不但是一種理解方式,一種認知手段,也是一種生存和生活狀態,正像桑巴舞是巴西人的生存狀態,祈禱誦經是宗教徒的生存狀態一樣。中國人的書法生活就是“詩意的生活,審美的生活”。中國人利用書法這種形式,使個人的喜怒衰樂、無聊不平得到在藝術上的宣洩和昇華,營造一種閒適幽雅、和諧寧靜的個性空間。歐陽修說:“自少所喜事多矣,中年以來漸漸廢棄,或厭而不為,或好之未厭,力有不能而止者。其愈久益深而尤不厭者,書也。”李叔同先生集諸才藝於一身,晚年遁入空門,諸藝俱廢,唯不棄書法。他們都是把書法作為生存狀態的,在很多時侯,書法藝術對於中國人有著一種遠離功名利祿,不涉得失榮辱的神聖,崇高、和諧與適意。現在很多離休幹部勤練書法亦即同一道理。這種審美的態度明確體現了中國人生活哲學在書法形式上的表現。
中國書法是中國哲學的價值觀、人生觀、宇宙觀通過書法這種藝術形式而反映出來的。所以,我們也應該從它中國傳統哲學的各種關係中去探討書法的存在狀態和發展方向。如果,書法去掉內涵豐富、含意深邃的中國文化核心的哲學,而這僅存的簡單的書法實體,也只不過是“寫字的方法”而已了。那麼,中國書法之作為藝術已失去其安生立命之道,必將真正導致書法藝術之消亡。
中國哲學思想,有著極大的適應性和包容性,不管時代和歷史有興有衰,但並不能根本上動搖它的存在。近一個世紀以來的實踐證明,中國哲學受到衝擊最多的其實只是它的形而下的層面,即是為封建道統服務的封建意識形態,而其中形而上的超越性思考,包括對天地人關係的解讀,仍然具有不可抹煞的思想價值,並且仍然是中國哲學的核心所在。
書法這門古老的中國藝術,它充分體現了中國人的古老而高超的智能,在歷經數千年的發展、變革、磨礪、昇華之後,它已經溶入了中國人的一種生命形式。於下,起著最實用、最常見的書寫實踐;於上,通達最玄妙精微的中國哲學之思想。它看似簡單,實則深邃似海,崇峻如山。數千年的歷史已經證明了書法藝術強大的生命力,對此我們應充滿信心。在東西方文化交流融會的今天,我們不需要盲目自尊,但也不必妄自菲薄。我們應該堅持傳統、勇於創新,不斷推動書法藝術的發展,才是我們當下的任務。
全國各族人民,二十多年的兢兢業業,努力的改革開放的成果,得來不易,必須繼續加速成長,再創輝煌。海內外全體中國人必須團結,早日完成國家統一大業,開創新局、振興中華。
中國的GDP假如每年繼續保持高於7%之成長,只要25到30年,中國將從發展中國家進步到發達國家,更進而成為全世界最強大、最富有的國家。到時候,中國站起來了,全世界的人都學習中文,都會講中國話,都愛中國文化,都學習、都喜愛中國傳統的國畫、書法。那個時候,在坐各位身上只要帶上一支中國毛筆,周遊各國就可以大展鴻圖,一本萬利了。因為,將來書法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和普及,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國家的強大和富足與中國人自己對民族文化的尊重和執著。這是文化和藝術向外發展和影響的規律。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