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法帖及有影響的17法帖介紹

中國清代的宮廷刻帖和民間刻帖。

  宮廷刻帖

  清代刻帖前期以宮廷為盛,據《國朝宮史》和《續國朝宮史》記載,其鐫刻法帖有百種之多,大都是乾隆時所刻。其中有集歷代名家書法的叢帖,更多的則是康熙、乾隆個人的專帖,還有大量的是聯句詩。

  康熙二十九年(1690)清宮廷刻了第1部叢帖,即《懋勤殿法帖》,這是從清宮早期所藏的墨跡和舊拓中選輯的。《淵鑒齋法帖》和《避暑山莊法帖》都是以康熙自己書寫的字或臨摹書家名跡刊刻而成。乾隆初年將雍正所書的訓諭及各體詩文,以及臨摹諸家的名跡,刻成《朗吟閣法帖》和《四宜堂法帖》。這些帖刻成後,都儲藏在宮中,傳拓很少,流傳在民間更少,所以知者不多。故宮博物院藏有原石和初拓本。乾隆二十六年(1761)乾隆將自己所寫的詩和經書,以及臨摹古代書家名跡摹勒上名,刻成《敬勝齋法帖》,共40卷。原石現嵌在故宮樂壽堂、頤和軒兩廊。乾隆還命內廷諸臣為張照所書御制詩文和臨摹的名人墨跡,編次摹刻成《天瓶齋法帖》10卷;為汪由敦編次摹刻成《時晴齋法帖》10卷;為劉墉摹刻《清愛堂帖》等。乾隆時最著名的法帖為《三希堂法帖》。此外,以《墨妙軒法帖》、《蘭亭八柱帖》、《重刻淳化閣帖》等為著名。乾隆以後宮廷刻帖逐漸減少。

  民間刻帖

  清代民間刻帖的風氣也很盛行。清代早期的民間刻帖大都是集歷代名人書法的叢帖。如卞永譽的《式古堂法帖》、陳春永的《秀餐軒帖》,雖從明末開始刊刻,但都是到了清代才完成。《職思堂法帖》、《翰香館法帖》、《秋碧堂帖》,都是康熙間刻成的法帖。卞永譽、梁清標都是清初著名收藏家,他們所刻的法帖,鑒別之精、刻工之優良,在當時法帖中是第一流的。清代初期集刻個人書法的法帖,以集王鐸書法的《擬山園法帖》和集傅山書法的《太原段帖》最為著名。

  清代中期和後期刻帖之風更為盛行。曲阜孔繼涑刻有《玉虹樓帖》、《玉虹鑒真帖》、《玉虹鑒真續帖》、《谷園摹古法帖》、《國朝名人法帖》等。其子孔廣廉亦嗜刻帖,薈萃孔氏所刻各帖,有101卷,名為《孔氏百一帖》。嘉慶間金匱(今江蘇省無錫市)錢泳以工書著名,亦嗜刻帖,一生刻帖數十部,還摹刻了大量的碑碣、墓誌等。據《履園叢話》記載有《經訓堂帖》、《□晉齋法帖》、《清愛堂帖》、《惟清齋帖》、《寫經堂帖》、《秦郵帖》、《問經堂帖》、《吳興帖》等20餘部。南海(今廣東省佛山市)葉夢龍刻有《友石齋帖》、《風滿樓帖》等。金石學家吳榮光刻有《筠清館帖》、《岳麓書院法帖》等。歙縣(今安徽省歙縣)鮑漱芳有《安素軒帖》,葉應陽有《耕霞溪館法帖》。這些都是當時比較著名的法帖。道光以後潘仕成刻有《海山仙館帖》,潘正煒刻有《聽□樓集帖》,伍葆恆刻有《南雪齋藏真帖》。光緒(1875~1908)間孔廣陶刻有《□雪樓鑒真法帖》、陸心源刻有《穰梨館歷代名人法書》、楊守敬刻有《鄰蘇園法帖》等。清代刻帖之風極為盛行,種類和數量之多都超過前代,以上都是其中比較著名和流行的法帖。

  清代法帖較有影響的有下列各種:

  《式古堂法書》  康熙二~六年,長白(今吉林省長白朝鮮族自治縣)卞永譽把家藏魏、晉至宋、元歷代名家書跡選集,由黃元□雙鉤,劉光□鐫刻,共10卷。帖名隸書,不列卷次。帖未刻成卞永譽卒,由黃元□代為刻成。

  《翰香館帖》  康熙十四年,宛陵(今安徽省定城縣)劉光□彙集魏、晉、元、明各家書法,編為10卷,又附虞世瓔書2卷。卷末刻「康熙十四年春正月宛陵劉氏翰香館摹勒上石」隸書3行。附卷後有陳繼儒題跋。

  《懋勤殿法帖》  康熙二十九年,康熙帝取內府收藏舊拓與名人墨跡,命臣下編次摹勒上石。自夏禹以來至明代米萬鐘,刻歷代帝王和名人書法142家、534帖,編為24卷。每卷首題篆書帖名及次第,卷末刻「康熙二十九年庚午夏四月十六日奉聖旨模勒上石」隸書2行。

  《秋碧堂帖》  無鐫刻年月,真定(今河北省正定縣南)梁清標以其家所藏墨跡選集而成。自西晉陸機至元趙孟□,編為8冊,皆名家作品。此帖為金陵(今南京市)尤永福摹刻。梁清標為清初收藏家,所藏法書極精,而摹刻亦非常精善,但帖未刻成梁氏先卒,石置覆廊下,後被金德瑛發現,洗拓行世。

  《三希堂法帖》    乾隆十二年,乾隆帝命吏部尚書梁詩正、戶部尚書蔣溥、兵部右侍郎汪由敦等,選擇內府收藏一部分歷代書法名家作品編成。由宋璋、扣住、二格、焦林等人鐫刻。因帖中有內府秘藏的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王□《伯遠帖》3件稀世墨寶,這3件墨跡都珍藏在乾隆的養心殿三希堂內,故此帖取名為《三希堂法帖》。全部法帖共收集魏、晉至明末135人的300餘件作品,並各家題跋200餘條,分為32冊,刻石500塊。由於全部系墨跡上石,刻工精細,所以被後人所推重。原石嵌在北京北海公園閱古樓壁間。道光時進行了一次修剔,並增刻了花邊。初拓本流傳較少。

  《墨妙軒法帖》  《三希堂法帖》刻成後,乾隆二十年,乾隆又命蔣溥、汪由敦、嵇璜、裘曰修、於敏中等編次《墨妙軒法帖》4卷,以為《三希堂法帖》之續,款式與《三希堂法帖》相同。收集自唐褚遂良以下諸家書法作品30餘種,由焦國泰鐫刻。帖石嵌在萬壽山之惠山園墨妙軒兩壁。原石現已佚。

  《蘭亭八柱帖》  乾隆四十四年,乾隆將內府所藏唐虞世南、褚遂良、馮承素鉤摹的王羲之《蘭亭序》墨跡和柳公權《蘭亭詩》及《戲鴻堂帖》刻柳公權《蘭亭詩》原本,於敏中補《戲鴻堂帖》刻柳公權《蘭亭詩》闕失部分,董其昌仿柳公權書《蘭亭詩》,乾隆臨董其昌仿柳公權《蘭亭詩》,命工摹刻在8個石柱上,名為《蘭亭八柱帖》。首刻乾隆題八柱冊並序,分為8冊,每冊首題隸書帖名及次第。石原置圓明園,1917年從圓明園廢墟中搬到今北京中山公園,又築亭保護。初拓本流傳很少。

  《玉虹鑒真帖》  乾隆中曲阜孔繼涑彙集自晉王羲之至明董其昌歷代名人21家,73帖,編成13卷。帖名篆書。又《玉虹鑒真續帖》13卷,彙集唐李白至清初王鐸等各家書法。

  《谷園摹古法帖》

  乾隆中孔繼涑選集摹勒,自漢《華山碑》、《石經殘碑》至宋《群玉堂法帖》,從鍾繇至趙孟□各家書法。因重刻前人碑帖,所以稱為「摹古法帖」,此帖共20卷。此外孔繼涑摹勒的還有《玉虹樓帖零種》9卷,《國朝名人法帖》12卷。

  《玉虹樓法帖》等  《玉虹樓法帖》(張照書)12卷,《瀛海仙班帖》(張照書)10卷,《玉虹樓石刻》(張照、孔繼涑書)4卷,《隱墨齋帖》(孔繼涑書,其孫孔昭董勒石)8卷。

  《經訓堂帖》  乾隆五十四年鎮洋(今江蘇省太倉縣)畢沅把其松雪齋所藏墨跡由畢裕編次,自晉至明共12卷,金匱錢泳、孔千秋鐫刻。帖名隸書,前有木板印目錄。

  《小清秘閣帖》  嘉慶十七年(1812),錢泳編次並摹刻,自晉至元諸家書法11卷,日本、朝鮮等外國書跡1卷,共12卷。前無帖名,後歸雲間(今上海市松江縣)沈氏,又名《吳興書塾藏帖》。錢泳摹勒法帖還有《寫經堂帖》8卷,嘉慶二十年刻,彙集鍾繇至范成大等諸名家書法。

  《風滿樓集帖》  道光十年(1830),南海葉夢龍取清代諸家法書,編集成6卷,高要(今廣東省肇慶市)陳□兆摹刻。帖名卷數篆書,前有隸書目錄,後有葉夢龍跋。

  《筠清館法帖》  道光十年,南海吳榮光以自藏宋拓及墨跡選編成。自晉至元分為6卷。唐以前人書法多采自《絳帖》、《群玉堂帖》,宋以後人書法多取墨跡,由梁智齋、郭子堯鐫刻。評論者認為此帖遠勝廣東所刻諸帖,影響較大。

  《海山仙館藏真》  道光九年至二十七年,番禺(今廣東省番禺縣)潘仕成選集唐、宋以來諸家書法編成16卷。帖名隸書。後潘仕成又有《海山仙館藏真續刻》16卷,《海山仙館藏真三刻》14卷,《海山仙館摹古帖》12卷,《海山仙館契敘帖》1卷,《宋四大家墨寶》6卷。

  《筠清館法帖》  《南雪齋藏真帖》道光二十一年至咸豐二年(1852),廣東南海伍葆恆編集,自西晉至明分12卷,郭子堯、區遠祥、梁天錫鐫刻,帖名篆書。

  《鄰蘇園法帖》  光緒十八年(1892),宜都(今湖北省宜都縣)楊守敬編集。以晉、唐、宋各代著名書家書法編為8冊(第8冊為日本書法)。每冊卷首篆書帖名,無次第,因是陸續上石,未分時代順序。此帖多為重刻古代名帖。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