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信札書畫收藏五要素

一、為何應當重視名人信札的投資收藏
    信札又稱書信、手札和尺牘,而所謂的名人信札,即是指包括政界、軍界、文化界、藝術界和學術界,特別是書畫界大家們所書寫的書信。
    那麼為什麼名人信札自古以來就是眾多收藏家們雅玩珍藏之物,並且現在也越來越受到書畫投資收藏愛好者的青睞呢?
    首先是在名人信札中,往往會自然地流露出外人一般難以體會到的這些大名人所各具特色的真情實感。這是由於信札大多為私人之間,尤其是名人與其親朋好友之間的私人書信,因此個中所談論的問題,無論是大到社會時事政治、工作學術研究,還是小至家庭子女教育、朋友之間的文宴酬唱以及其人情世俗交往,都無不顯露出大名人的真實心跡,從而更能使觀賞者從他們或是坦誠言真意切,或是發自肺腑的娓娓敘來中,真切地感悟到他們是“人”,而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神”,是與平常百姓有著一樣的真實、坦誠和平凡的名人。
    其次,大名人一般都有良好的書法功底,他們的信札往往又是隨意地信手寫就,由於“書為心畫”,這時他們通常會自覺或不知覺地一掃平日在隆重正式場合中,於大庭廣眾之前被迫的正統、甚至做作之態,更能使觀賞者欣賞到他們蘊含在信札中,其自然、灑脫和率真之頗具功力的獨特書法風貌,以及坦蕩和真實的人格修養魅力。同時,又由於信札不僅規格小且內容充實和書藝精湛,收藏者既可以將它捧在手中仔細研讀,又可以把它懸掛於牆壁上或放置於案頭前移步品賞,因此其頗受文人雅士的喜愛。
    再者,隨著當代科技的不斷進步和發展,以及人們生活工作節奏的加快,運用電腦打印來寫信,甚至使用電話和發電子郵件來進行彼此之間的聯繫已變得更加的便利和快捷,因此,今後採用書信聯繫的方式將愈來愈少,尤其是使用毛筆來書信的人,特別是名人以毛筆書就的信札將是鳳毛麟角。此外,收藏品歷來是“物以稀為貴”,信札一般只會書寫一封而絕無兩、三封相同者,因此在這咫尺之間既富含了書法、文學等方面的欣賞價值,又有著豐富的史料價值的獨一無二之名人書法手跡,必定會隨著年代的久遠和時光的流逝而顯得愈加彌足珍貴,其在歷史、文物、文學、藝術和經濟等方面的價值也一定會被世人不斷地發揚光大。
    目前,藝術市場上的名人信札已十分少見了,而由名人寫給名人,特別是大書法家寫給大書畫家的信札就更為難得和珍貴了。我就珍藏著一通由著名詩人及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沈鵬先生,在“榮寶齋”特製的木刻水印信箋上,親筆寫給原江蘇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著名書畫大家陳大羽先生的一通信札,其內容如下:
    大羽先生:
    長久未見面,十分想念。今趁毛同愷先生之便,書章七律一首,是六年前自作詩,留念並請指教。您如有近作,方便時請擲下一小張,以釋遠思。
    此致
    大安
    沈鵬
    九月七日
    從此信札中,我們不僅可以欣賞到我國當代著名詩人和大書法家沈鵬先生通篇以行草書成,筆墨蒼勁沉著,寓巧於拙的書法藝術,以及信札中蘊涵著的學者風貌,還可從中瞭解和感受到書畫家們之間以互贈書畫作品,來表達和寄托遠方故友之間的思念之情的交際方式。觀賞者每當誦讀品賞這一幅既富有賞心悅目的書法藝術,又飽含人情交際之情趣的信札時,會為享受到其中的無窮樂趣而感到由衷的欣慰。

    二、為何要留意投資收藏大畫家的書畫作品
    對於書法作品的投資收藏而言,我以為應當在注重對書法大家的書法精品加以留意關注和收藏的同時,也不應忽略了對“大名頭”畫家的書法作品,尤其是對其內容為雋語箴言,讀後耐人尋味,能使觀賞者產生聯想、引起共鳴的“質”與“藝”具佳的書法作品進行投資和收藏。
    多年來,我就精心收藏了一幅已故著名國畫家宋文治先生的書法橫披。這幅作品是在他與一位多年相識的忘年交晚輩,於數小時盡情暢談了儒家學說對中國數千年傳統文化的巨大影響後,應那位晚輩企求而揮毫盡興的。宋文治先生早年曾師從著名國畫大師吳湖帆,在這幅作品中,我不僅欣賞和感受到了其筆下流露出的吳湖帆先生之灑脫靈動、才氣橫溢的書法遺風,而且對其內容——“和為貴,禮在先”更是情有獨鍾。不是嗎,家人間應以和睦為貴,朋友間應以和諧為貴,同事間應以和氣為貴,就是世界上國家與國家之間也是以和平相處為難能可貴啊!而倘若你要獲得這些來之不易的珍貴所在,那麼在對待對方時,理應首先相敬如賓、以禮相待。此幅書法作品,博得過來訪者的一致讚譽,並引得過不少書畫收藏同好願出高價以求轉讓,我以為無非是看中了其內容的雋永了吧!
    在此,還要提請書畫投資者注意的是,在藝術市場上你們是否已留意觀察到了有這樣一種現象存在,即國畫大師和一些國畫大家的書法作品的市場價位,往往會遠遠高於同時代書法大師或書法大家作品的價位。例如,已故著名畫家陸儼少先生的一幅四尺七言的書法對聯,目前的市場價位大約要在二萬元左右。而“當代草聖”林散之先生一幅同樣規格的書法對聯,在書畫交易中僅需一萬六千元左右的價格就可求購到。至此,有心者不禁要問,這其間的差價為何會如此之大呢?
    這一現象的箇中原因,我以為首先是因為“書畫同源”,即一流的國畫高手,肯定也必須具備一流的傳統書法功力,是作品中高水平的書法藝術魅力使然;其次是在於“大名頭”畫家的書法往往不拘一格,揮毫中常常率直地流露出其“真”性情,即作品中孕含著的藝術家最可貴的人格魅力——“率真”所為;再者,由於“大名頭”國畫家畫作的市場價位均已居高不下、真品難求,一般書畫收藏者轉而藏其價格相對較低的書法作品,以維持藏品的高檔次和同樣感受國畫大名家的藝術魅力也在情理之中,但是又因為“大名頭”國畫家書法作品的存世量要遠較“大名頭”書法家的書作為少,因此“物以稀為貴”的市場規律就顯現而就了。

    三、為何小幅書畫作品較受市場的青睞
    前幾年,不少新聞媒體為求一時的哄動效應,曾相繼報道過一些以“大”為榮、以“大”為奇的書畫創作現象。即社會上的有些所謂書畫家,以耗費了幾十支毛筆和花費了數年時間的代價,書就或繪製的長達幾十米的所謂書法和繪畫“長卷”。更有甚者,還在籃球場上當眾以拖把為筆,以數桶墨汁的代價,拖拉出一二個超過十米見方“大字”的所謂書法作品。這種不顧中國書畫藝術精髓——傳統文化底蘊和筆墨章法,以借傳統書畫創作之名,實際上行獵奇之實,企圖以申報世界基尼斯紀錄的契機“出名”,充其量最多稱作為表演活動而出籠的毫無美感的“大作品”,在我看來也僅僅只能是算作紙與墨的無機合成而已。但是它造成的不良影響,卻將一些不明就裡的書畫投資收藏者引入了一味地追求大規格書畫作品的誤區。
    與之相反,在我自定的書畫投資收藏規劃中,強調的卻是“藏為所用、量力而行。忌大而俗,宜小而精”的原則。這是因為書畫作品的最後歸宿——到收藏者手中的最終目的無非還是要能為其所用,即或美化環境,或展現欣賞,或助人倫益教化,而現今大多數人士的居住面積也就在百平米左右,室內的層高也均為二米六七上下,超過四尺的書畫作品經裝裱後如何能展得開,掛得下。而不能展現、不能懸掛又如何為其所用,不用又如何要花大價錢將其購入收藏呢?反之,一些書畫大名家精心繪製的鏡片、扇面類小規格作品,你既可以將它捧在手中仔細研讀,又可以把他懸掛於牆壁上退幾步品賞,這類小品使得收藏家藏而能用,而能用其又何樂而不購藏呢!
    再者,現今藝術市場上一味地盛行以書畫作品規格的大小來論價格的現象,也給資金有限者欲投資收藏大規格的書畫作品帶來了不便。事實上正如我在前文中已述說的那樣,評價一位書畫收藏家的成就,並不只是看其藏品數量多少或藏品規格大小,而主要看是其藏品的名頭大小和精品數量多少。
    就我十餘年對藝術市場上流通的書畫作品觀察而言,大規格的書畫作品中精品可以說是寥寥無幾,有些大名家的作品還因為過分追求規格的“大”,其內容常常會由於“大”而不幸形成了美感的異化。而反之倒是在小尺寸的書畫作品中,精品的數量往往還並不鮮見。這可能是因為在創作小規格書畫作品時,書畫家必須入座揮毫,從而得以“平和”其創作時的心態。又因其“小”,書畫家必須全神貫注不敢有絲毫馬虎,因為在小畫作中,畫家往往要於咫尺之間展數里之外,如有偏差,那真可謂是“失之毫釐,差之千米”了,此外,還因其小,以益於書畫家在短時間內運籌帷幄,章法精到地貫氣而就。

    四、為何當代書畫作品受寵
    近來,有些書畫投資收藏圈內和圈外的人士,紛紛對書畫收藏界目前存在的“厚今薄古”現象,表示出了憤憤不平之態。而其所謂的“厚今薄古”現象,主要體現在當今大多數書畫投資收藏者普遍熱衷於對近代、特別是當代書畫家作品的投資收藏,而對古代書畫家們的作品卻表現出輕視和冷漠的姿態。
    究竟是由於什麼原因,會使這種看似“不合理”的現象在當今藝術市場上長期存在呢?我以為在此故且不論這種所謂的“厚今薄古”現象是否合理,僅就存在決定意識而言,此狀況在過去、現在同樣也可能會在將來長期存在下去,是合乎以下幾個方面緣由的。
    首先,古代書畫家的數量浩如瀚海,但是隨著時光的流逝,“歷史”這位公正的老人大浪淘沙般地早已將他們按照其藝術成就的大小排好了隊,這亦正如我前面所說的那樣,似寶塔般地由塔尖向下定好了“名頭”。而眾所周知,真正能在藝術史這條長卷中留下痕跡,對中國數千年傳統書畫理論和實踐有所貢獻的也就不外乎位於寶塔尖上的那麼少數一些人,而其他絕大部分書畫家與之相比,在後人看來均會顯得黯然失色,其書畫作品在經濟上的升值潛力也就不可能太樂觀了。
    其次,就位於寶塔尖上的那些有傑出成就和貢獻的古代書畫家而言,他們的真跡現在在藝術市場上如鳳毛麟角,就是有幸遇見了,其真品的價位也早已是非一般書畫投資收藏者所能問津的,更不要說能收藏到其精品了。而反之,不管“名頭”大小,古代書畫家們的贗品在市場上卻並不鮮見,有位著名的書畫鑒定家曾對我親口說過:“古代流傳下來的書畫大名家的'作品’,其真跡的比例也是百中一二吧。”試想,在這種狀況下,又有幾個人能有很好的“眼力”和承受誤購贗品的“財力”,去趟這條風險極大的陰河呢?
    再者,在現今存世的絕大多數古代書畫中,由於年代已久的緣故,均不可避免地會由於纖維脆化發生紙張的斷裂,因為長期氧化的作用使畫面上的色澤變得灰暗,甚至保管不妥出現霉斑和破損的現象;就算保護得較好,古代書畫作品上最起碼還會存在翰墨之香和墨色之鮮活氣不足的缺憾,而這些均會給收藏和展賞帶來極大的不便。
    此外,我個人始終認為古代書畫中的時代氣息與現今生活相差甚遠是“厚今薄古”現象存在的最主要原因。一般說來,人們總是只會對自己瞭解和熟悉的事物產生感情的,這在對待書畫家和他們的作品方面也不例外。特別是同輩的書畫名家,他們與時代相適的面貌、個性和作品的風格特徵,以及他們的個人履歷、生活遭遇和最終歸宿,由於現代社會宣傳媒體的發達較易使其廣為人知,使收藏者有了一種似曾相識的親切感,從而便於收藏者與其作品中蘊含著的時代氣息進行溝通和接納,進而對其繪製的書畫中呈現出來的文化藝術信息易於理解並產生共鳴,感受藝術們於鮮明的藝術風貌中散發出來的豐富和厚重的傳統文化內涵,最終引起書畫收藏者對作品創作的時代和文化藝術特徵的眷念,對書畫藝術成就和與之相伴隨著的其個人收藏經歷的雙重認可。
    由此可見,上述這些自以為是的想法,只能算是我為自己制訂的名人書畫投資收藏規劃中“棄古藏今”,即放棄對古代書畫家作品的收藏,而將投資收藏重點放在當代書畫名家作品之上的原則之初衷吧。

    五、為何名家書畫有地域內知名的特性
    近十年來,除了自己的居住地——南京以外,我到過不少國內主要的中國書畫創作重鎮,以及藝術品市場相對繁榮和名人書畫作品流通較為頻繁的如北京、天津、上海、杭州、廣州和深圳等地,在頗有興趣地對當地藝術市場進行了一番較為細緻地對比考察後,發現一個既十分獨特和有趣,對書畫投資收藏者來說又非常重要的現象,即被我稱作為的——中國名人書畫地域內知名的特性。具體表現為:不少於甲地擁有較高知名度的書畫名家,在乙地卻無人瞭解或知至甚少。同時與此相適的是,在此地書畫價位較高的書畫名家的作品,在彼地的流通價卻明顯的偏低,有的甚至落到無人問津的境地。就是在同檔次的書畫家間相比時,此地書畫藝術水準要顯著高於彼地的二流書畫家,其作品的市場價位在彼地也會出現較彼地的三流書畫家作品的市場價位明顯低下的情況。
    究其原因,一是與中國的幅員廣大,各個地區在人文、環境、歷史以及社會經濟等方面的差距,造成了長期生活在當地的人們的審美情趣的差異有關。比如生活在長江中下游平原如上海和江浙一帶地區的群眾,由於多年受到吳語語系傳統文化的熏陶和家鄉山清水秀、人傑地靈的影響,其審美情趣普遍偏好於細膩潤澤的“秀美”一類。而長年生長在北方險峻渾厚的黃土高山地區的人們,日常生活中為人處世慣常以粗曠豪放的品格,其審美情趣就相反地會偏好於奇險峻拔的“壯美”一類。
    就山水畫而言,如若將江南人士喜愛的一幅善於表現平淡秀麗,能夠給人以安靜閒逸之感,以展現優美見長的“平遠”之法構圖的山水畫作品帶入北方的藝術市場,一般來說它被喜愛的程度,就可能會低於頗受北方群眾歡迎的長於表現蒼茫高深之境,使人產生激昂振奮之感,以塑造壯美見長的“高遠或深遠”之法構圖的山水畫作。
    原因之二,是與國內大多數宣傳媒介的傳播範圍僅以省內的地域為限,這樣就勢必造成了此地書畫名家個人的藝術經歷、藝術成就,並由此形成的社會知名度及其書畫作品在藝術市場的價格定位,此地書畫投資收藏者要遠較彼地的同道知曉得全面和透徹有關。
    由此,書畫投資收藏的對象以本地名家為主,這樣即使隨著歲月的流失,其在本地藝術界的地位和本地的社會知名度將依然得以保留。此外,收藏者由於對外地名家的書畫真跡觀賞機會不可能比本地書畫名家的作品為多,因此就鑒定書畫作品的真偽,識別書畫作品質量的優劣,特別是致力於收藏書畫名家的精品而言,重點關注本地名家的創作動態收益機率也將毫無疑問地要大大超過外地的名家。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