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修為-人磨墨,墨磨人

書法修為--人磨墨--墨磨人:“書法非小技,而有大道存。”
【1】書寫有法,法中有變:書法是一門值得認真研磨的學問,其難在於它不僅是一門技藝,還是一種內涵豐富的文化,同時,它還兼具“未有終極”的修為性。因此,書法不能等同於一般的書寫,它要求書寫有法,法中有變,通過筆墨線條的不同轉換來傳達出書法家的精神人格。
【2】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書法是一門“未有終極”的修為學問。單從書法的技能層面而言,上下幾千年形成的篆隸真行草的傳統經典碑帖,就夠一個人揣摩瀏覽一輩子了。倘使要學宗一家,兼及多體,在筆法、章法、墨法上心慕手追,墨守跡象,逐跡究源,那要耗費掉多少精力和時間,更遑論發展創新、自構一體了。況且,技能層面對於書法家而言,只是表層的起碼要求。書家之修養、學識、性格、經歷等深層個性化的元素,又是在各自人生修為的不懈追求中獲得,這些都直接影響到構成書法作品各具特質的風格特色。
書法作為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產物,它的形成凝聚著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書法講求技法,但它的審美追求和藝術表達又不僅取決於技法,而是受到民族歷史形成的文化精神、哲學思想的浸潤和制約。在我們傳統的書法理論中,更習慣把寫字與做人結合起來。字寫得如何,是人內在修養的一種外在表達。當年唐穆宗嘗問柳公權用筆之法,公權答曰:“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這段答問,成了學書與立品關係的精練表述,揭示了書法深邃的精神內涵。
【3】讀書以養性,書畫以養心:古人還常以書法談修養,認為寫字可以靜心,因其斂氣收心,屏神凝意;可以養生,因其規範舉止,行而有道;可以忘憂,因其滌除雜念,坦蕩襟懷。故而有楷書宜正心,行書宜養神,草書宜怡情之說。
中國自古流傳下來的書論可謂宏富紛繁,但眾多名家都把讀書與養性看做是最高目標,在他們的論述中,談及讀書與性情對於書法藝術的重要性的比比皆是。蘇軾說:“作字之法,識淺、見狹、學不足三者,終不能盡妙。”張式《畫譚》說:“讀書以養性,書畫以養心,不讀書而能臻絕品者,未之見也。”高二適也認為:“同是學書之人,最終往往大不相同,有人寫成書家,有人寫成字匠……”對於讀書與書法的關係可謂一語中的。
【4】神融筆暢,自在自為:書法這一修為性的文化特質,大概源自於書法形成中古代仕人的雅室書齋,在他們那裡,書法是一種自在自為、“神融筆暢”的天然情感表達,絲毫未帶有功利的成分,而這恰好真切地表現出書家的人文氣度,造成了書作的文化品位。王羲之《蘭亭序》是文人聚會過程中的偶然寫就;顏真卿《祭侄文稿》是親人離喪的悲憤時所寫;蘇東坡《寒食帖》是官場失意的情感宣洩。這些歷代以來被尊為經典的法書,書者當時在書寫時肯定不曾想到日後會有如此尊崇的位置,更不會與當今流行的參展獲獎和自定潤格有任何關聯。就是現在拍出4個億天價的《砥柱銘》,黃庭堅若是在世有知,肯定會宣稱這與他絲毫無關,因為這是拍賣行與收藏家的炒作所為,古時文人雅士羞於言利,如此天價已經有違了他當時書寫此銘的創作心態。

【5】中正平和、天人合一:書法在其不斷演進的過程中,融會了歷代賢哲的廣博智慧和東方文化的精神內涵,其修為的內在性,講究中正平和、天人合一的文化魅力,很適合東方人心性的表達。這或許能夠成為解釋在當前手寫功能已失去實用價值的情況下,為什麼仍然有那麼多人喜歡書法的理由。即使在經歷了資本浪潮衝擊的日本和韓國,也還是有一些人樂於此道。書法在日本稱為“書道”,在韓國稱為“書藝”,在街坊間可看到有不少“書道”、“書藝”的研習所。一些企業老闆或白領階層人士白天忙完勞累的工作之後,晚上就到這裡來跪在地上寫唐楷漢隸,他們認為只有這樣虔誠地跪地摹寫古代的碑帖,才會找到和古人閒適寧靜、潛心修為之氣息相通的感覺,心情會感到暢快無比。原來他們已將書法作為一種“綠生生活方式”,以書法的修為去療治現代追逐功利的浮躁心態,讓人的精神生態獲得平衡。
沈尹默先生稱書法“無色彩而具圖畫的燦爛,無聲音而行音樂的和諧。”要對書法具有這樣的體悟,如果不放鬆心靈,靜氣修養,恐怕難以達到如此曼妙的境界。
【6】人生境界,人格修養:近現代的一些躬行修為的書法名家,都以他們的人生境界和人格修養,為書法藝術增添了感人的魅力,留下可資傳承的典範。
一代高僧弘一法師,未出家時可謂多才多藝,詩詞書畫無一不精,但在其藝術成就最輝煌的盛年卻頓然離俗,出家後“諸藝皆廢,唯書法不輟”。他在泉州的14年,也是他人生的最後歲月,以書法廣結善緣,留下了諸多的墨寶,誠如馬一浮先生所言:“道人墨寶所在,宜足以消除兵劫矣。”由於他將人生的修為融入書法,他的字處處散發著個性人格的特色,故而他的書法藝術成就也最為突出。
【7】儒雅謙恭,溫和內斂:在書法中,書家的學識修養不僅表現為一種自己的面貌,還表現出其用筆結字中的古意和法度。趙樸初先生的書法儒雅謙恭,溫和內斂,這是他博學和個人高尚人品修養的體現,他書體中蘊含著雍容和豫的“韻”和“力”,嚴謹縝密的“意”和“法”,於平和沖淡中流露出尚和思想與慈悲濟世之心。林散之就說,趙字“其不可及處,乃在筆筆氣舒,藏鋒,神斂”。啟功先生則感歎:“樸翁擅八法,於古人好李泰和(邕),蘇子瞻書,每日歸池,未曾或輟,乃知八法功深,至無怪乎書韻語之罕得傳為家寶者矣。”
【8】筆墨人生,人生筆墨;人們常說,善書者皆長壽。這或許是指書家求索不止修為不歇的精神易於形成一種從容淡定的養生狀態吧。我見到百歲老人梁披雲先生就有著這種感受。梁披雲先生的書法雋秀挺拔、圓潤渾厚,在東南亞、港澳和閩南一帶有著廣泛的影響,其字跡墨寶遍及城鄉。但晚歲他仍臨池不輟,以書法伴其終生。在他94歲高齡時,我曾到他澳門的寓所拜訪過他。老先生一襲米黃唐裝素樸淡雅,對後輩一副謙謙君子古風,整潔明淨的案台上,一筆、一硯,一冊唐人法帖、一部《雪廬詩稿》,談話中總離不開對書法的探究。他認為,中國書法學問很深,很多東西還是參悟不透,尤其是面對古代法帖,他總是感到存在著不足,因此,就得不停地探索,不斷地研磨這就是書法大家“未有終極”的修為態度和磊落坦蕩的虛懷氣度。在他面前,我不禁反覆斟酌著幾個字:筆墨人生人生筆墨;人磨墨墨磨人?
這正是:點畫橫斜學問深,筆痕線道能傳神;品韻高古功於外,書法修為墨磨人。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