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作品章法格式與鈐印
格式與章法
格式與章法是書法創作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是作品是否具有視覺衝擊力的關鍵。格式與章法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到明朝中後期第一次出現了比較純粹的賞玩意識,是在書法歷經實用、雅玩(宋代手卷是其典型的反映)、賞玩過程基礎上逐步提出來的。書法格式與文體有關,受載體形狀所限,在進行實際創作之前已被固定。章法與格式有關,但不等於格式。一定的格式由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書體書寫,所表現的章法會各不一樣。章法通常也在進行創作之前被確定,卻常常又在瞬息的運動過程中無意識地發生著動態性的變化。
一、書法作品的格式
格式,也叫品式或幅式,即書法篇幅的規格形式。書法作品的格式大體上可以分為卷、軸、冊、片四大類,具體包括以下幾種:
(一)條幅
條幅指長方形的幅式作品,其長與寬懸殊比例比較大,亦稱直幅或者立軸,通常將宣紙豎向對裁或將宣紙裁成長條形,裝裱之後就成了「立軸」。
(二)屏條
屏條一般將宣紙豎向對裁,自上而下,從右而左,逐行書寫。除獨幅外,還可以多幅屏條成偶數排列起來合併為一件作品,但字體需要統一,一氣呵成。也有的多幅屏條內容是獨立的,但字體、風格需要統一。還有的多幅屏條書畫結合,交相輝映。常見的有:四幅、六幅、八幅,多的有可能多達十幅、十二幅。
(三)對聯
對聯即因為書寫中國獨有的楹聯文體而形成的特殊格式。普遍運用於春聯的書寫和傳統建築的庭柱之上,以及中堂畫的兩邊。右為上聯,左為下聯。文字音律上平仄相對,書寫時左右應有呼應之感。如果字數較多的長聯,可以分行書寫,上聯自右向左排行、下聯自左向右排行,這種長聯稱做龍門對。
(四)橫披
橫披指橫幅作品,橫長豎短。這種格式可以寫少數字,自右而左寫一行,也可以橫式直寫形成多行書長篇字。橫披大的可用於建築物上、大廳會議室中懸掛,小的可用於齋室居所佈置。
(五)中堂
因懸掛於廳堂正中央而得名,中堂的寬度與長度比例一般為一比二。常見的有長四尺、五尺、六尺等整張宣紙寫成。內容可以寫長詩或短文,或只寫幾個大字,甚至只寫一個大字。
(六)斗方
可以將斗方視作中堂的特殊形式,它的長與寬相等,既可以將其裝裱成中堂那樣獨立懸掛,也可以將其做成方形鏡面,鑲嵌在鏡框之中。
(七)匾額
大都懸掛在亭台樓閣、廳堂館室的上面,一般匾額字體多為楷書、隸書和行書,也有古樸的篆書。字少而大,結體嚴謹,疏密勻稱,氣勢磅礡,莊重嚴肅。獨立懸掛或者配以對聯。
(八)手卷
是書法作品中左右展開較長的一種格式,因為其形成長度遠遠大於寬度,而且長度太長無法懸掛,只能用手邊展開、邊欣賞、邊卷合,所以得名,也叫「長卷」。其內容大多為一篇完整的文章或者一首(組)詩詞。手卷篇幅較短的有三、四米,長的可達十米以上,寬度一般為三十至五十厘米之間。卷首外有「題籤」,卷內開頭有「引首」,後有「題跋」。
(九)冊頁
是裝訂成冊的尺寸較小的書法作品,八開、十二開、十六開不等,作品篇幅也不等,一般是折疊起來的,每頁可以獨立存在,也可以像長卷那樣寫多篇詩文,若長江萬里,一瀉無餘。冊頁可以書畫合冊,大多的冊頁用於不同的作者創作,因為便於攜帶,常常是書法家題字創作的理想格式。
(十)扇面
扇面指隨扇形書寫的作品。扇面形式有兩種:一種是接近橢圓或者就是團形的團扇,書寫時要能充實飽滿,也可以圓中取方,設方構圖。一種是折扇式,這種格式書寫時,以折痕分行,呈圓心輻射狀,上寬下窄,外大內小。章法並非一律,可用長短行間隔的方式安排佈局,適合扇形弧線式規律,一定得注意,不可過密,密則滿;不可過松,松則散。這種格式顯得活潑優美,尤其是小幅作品點綴性強。
二、書法作品的章法
章法又稱布白,是指在書法創作中,對一幅作品如何進行整體安排,對每一個局部如何進行整體處理的方法。它涉及到處理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的呼應、照顧關係。在書法創作中,一筆之誤,一字之差,都會影響全篇的效果。所謂「增之一分則長,減之一分則短」,不僅對一個字的結構來說是如此,就是對整幅作品來說也是一樣的。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評書法》云:「古人論書以章法為一大事,蓋所謂行間茂密是也,余見米癡小楷,作《西園雅集圖記》,是紈扇,其直為弦,此必非有他道,乃平日留意章法耳。右軍《蘭亭敘》,章法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帶而生,或小或大,隨手所如,皆入法則,所以為神品也。」可見章法的重要性。
一幅書法作品猶如一幅畫,有色之處是畫,無色之處也是畫;同理,有字處有結構,無字處也有結構。有字之處,謂之「黑」,無字之處,謂之「白」,處理好通篇黑白關係,是章法之要旨。清包世臣《藝舟雙揖·鄧石如傳》云:「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常計白以當黑,奇趣乃出」,道出了對一幅書法作品的黑與白,虛與實的藝術處理方法。如果不懂得處理「黑白」關係,不懂得「集眾字而成篇」,即使單個字處理得很好,但通篇觀之,也會雜亂無章,缺乏韻味。
作為一件完整的書法作品,通常由正文、落款、鈐印構成,三者合一,相輔相成,不可分割,對具體的要求分述如下:
(一)正文
正文,是一幅書法作品的主體部分,也是章法處理的關鍵部分,即創作者對所選擇的文字內容的書寫,是作品的主體部分,按照一般的習慣,欣賞書法要讀,這就要求書法創作過程的書寫符合識讀序列,於是行、列隨之建立。行列布白方法大致有三種形式:
有行有列法:通篇豎成行、橫成列,是最嚴整的序列樣式,其特點是整齊、大方、勻稱和清晰,給人一種整齊美。它幾乎像閱兵式行進的方陣,前後左右都必須保持在縱橫的直線上,步伐整齊,精神抖擻,書寫時,每個字的中心要對正,不能偏高偏低,偏左偏右。寫楷書、隸書、篆書要求工整的實用性文字,適合這種形式。這種嚴整的章法創造出高度秩序感,帶著十足的工匠氣息,因而擺佈、安排、製作之嫌是難以克服的。初學分佈的人,需要從規矩入手,應首先掌握這種佈局形式。但在習作中要努力排除「匠氣」,一刻也不放鬆自然法則的投入,以及情感、思緒的宣洩。自然和嚴整在有行有列法則的佈局中,不是矛盾地存在著,而是相依的整體,即嚴整要在自然的和諧中建立,自然的和諧要從嚴整的秩序中表現出來。如果矛盾地、孤立地認識二者的關係,將導致「狀如算子」,便不是書。
有行無列法:簡單地說,就是豎成行、橫無列的佈局形式。這種分佈注意的是行氣的貫通而有活力。書寫時應遵循文字結構和運筆的規律,根據筆性自然地向中心左右偏離,使行的垂直中心左右偏離,在運動中求得重心的統一,構成這樣的行氣才是散列的行氣應守的原則。一篇數行,每行的波動不但要考慮本行的偃仰向背,而且要照顧與它行的關係,尤其注意與相鄰行的錯落,力求做到左右顧盼、避讓有致。有行無列法整齊而有變化,使人輕鬆愉快,適合各種書體,行、草書尤為多用。這種分佈是古今書法創作的主要形式。
無行無列法:就是指作品的分間布白縱不成行,橫不成列,上下左右,錯落有致,渾然天成。這種形式主要出現於古代一些書法遺跡中,因為先秦以前的文字,其形態直接取材於自然,頗具天趣,尚沒有注意到縱橫的排列。後來在草書的創作中,也有採用這種形式的。
其實,真正意義上的無行無列是視覺的錯覺,如果按照識讀序列,或豎成行,或橫成列,縱橫關係呈現一片迷亂,神秘得令人難以捉摸,有如亂石鋪街,字形大小參差錯落,變化多姿,渾然一體。這種形式不是事先可以用尺寸觀念來度量,而是修養有素的人在即興狀態下來進行的。書寫時通常精神興奮,甚至得意忘形,無拘無束,可以盡情揮灑,唯求自然的契合,所以,具有很強的藝術性,只宜觀賞,實用價值不大,初學者更是難以把握。像鄭板橋的許多作品都是這種分佈,另外,張旭的《古詩四帖》、懷素的《自敘帖》也是這種分佈。
(二)落款
落款是中國書畫的一個特點,又稱款識和題款。最初為了實用的需要而產生,意在說明正文的出處、饋贈的對象,作者的姓名、籍貫,創作的地點、時間,以及抒發創作感受等等。經過長期的發展,已經成為書法作品藝術內容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整幅章法中起著補充、協調、映襯的作用。落款雖然不是作品的主要部分,但款識安排合宜於否,直接影響著作品整體的藝術效果。古人謂之:「妙款一字抵千金。」款字往往又能反映作者的藝術修養和創作水平,所以在書法創作中,不僅講究作品的正文佈局,落款方面也要下工夫。
落款可分為單款、雙款、窮款三種。
「單款」是指署上書寫者的姓名,或再加上正文的出處,書寫的時間、地點以至原因等。
「雙款」包括上下款,通常上款寫贈送對象的名字和稱呼,常常帶上謙詞,謙詞根據作者與贈送對象的關係而有所區別:上級以及平級可以用如「雅正、法正、教正、正之、正腕、雅屬、惠存」之類,下級則可以用「勉、雅屬、存念」等等;下款則落上自己的姓名、書寫時間和地點等等。
如只落姓名,則叫「窮款」,如果作品所剩空間有限,甚至不落款,蓋印即可,也叫「窮款」。
一幅作品究竟是用單款、雙款還是窮款應視具體情況靈活運用,沒有固定格式。如創作對聯時。可落窮款,可落單款也可落雙款;如是長聯,應落雙款,上下款應落於形成龍門式的上下聯末行。如果是條幅、中堂、斗方、扇面的上下款,一般都應落於正文之後,款字少應接在正文之下,款字多則另行落之,少則一行,多則數行。這根據不同的幅式來選擇落款的位置,可使整幅作品增色不少。